33
/ru/
AIzaSyAYiBZKx7MnpbEhh9jyipgxe19OcubqV5w
May 1, 2025
Public Timelines
Menu
Public Timelines
FAQ
Public Timelines
FAQ
For education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eachers
For students
Cabinet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eachers
For students
Open cabinet
Создать
Close
Create a timeline
Public timelines
Library
FAQ
Редактировать
Скачать
Export
Создать копию
Premium
Встроить в сайт
Share
西洋教育思想史
Category:
Иное
Обновлено:
25 июл 2018
0
0
2505
Авторы
Created by
蘇芳瑩
Attachments
Comments
New timeline
By
蘇芳瑩
16 апр 2021
0
0
225
События
坤體良著作重新被挖掘
(義)人文性質「宮廷學校」(Palace school)於 曼都瓦(Mandua)成立,該校重視拉丁希臘雙語 教學且學習字母、拼音、雄辯、修辭等。 受坤體良影響重視境教;教學上以引發動機與 個別差異設計的遊戲活動為主。 並仿希臘斯巴達強調體育活動。
西塞羅作品被發現
(法)法蘭西斯學校(College de France)於1530年 成立,重視拉丁、希臘文與希伯來文研究。 開設算數、醫學等科學課程。政教分離。
(法)1534us06,奎恩學校(College de Guyenne) 設於南法波爾多(Bordeaux),名學者孟登(Montaigne) 曾在此為學生。
伊拉斯莫出版蠢者之讚(The Praise of Folly), 以挖苦、諷刺的文章,戲謔的文筆, 對臉皮厚的哲學家及言行不一的教徒口誅筆伐。
伊拉斯莫出版交談(Colloquies), 自我解嘲,當時的時幣為:「國王從事戰爭, 牧師渴切添加財富,神學家發明三段論式, 僧侶漫遊各地,平民暴動,伊拉斯莫寫交談。」
伊拉斯莫出版西塞羅主義(Ciceronism), 他相信幼童有「類似猴子的模仿本能」, 但卻不希望人文學者變成「西塞羅的猿猴」, 批判學校教材僅存形式而失內涵。
柏拉圖在桑梓創辦「學苑」(Academy), 注重學理研究, 教導政治人物成為追求真理的政治家, 而非投機取巧的政客。
柏拉圖共和國,採用對話體的形式,共分10卷 論及經濟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哲學、倫理學、正義及知識
英吉利學者莫爾(More, 1478~1535)出版烏托邦(Utopia)一書, 乃仿柏拉圖共和國,希望建設一個無社會階級的國家。
義大利人文學者卡斯提(Castiglione)出版其教育成名作宮臣(The Courtier)
西羅馬帝國滅亡
文壇三傑之一但丁(Alighieri Dante, 1265~1321)完成 以地方語言義大利文創作的長詩神曲(1308~1320)
(德)斯徒姆(John Sturm, 1507-1589)接掌在斯特拉斯堡 (Strasbourg)所成立的「古文學校」(gymnasium), 該校重視古文學習,學校組織嚴密,並有分級分班教學, 日後成為德國重要的中等教育機構。
(英)科烈(John Colet, 1467-1519)在倫敦成立聖保羅 學校,該校勤研人文學科,加強古典語文的探討。 教育目的為培養高貴紳士,伊拉斯莫斯(Erasmus) 與李利(William Lily)亦在此任教。為英國九大公學。
英國九大公學溫徹斯特(Winchester)成立, 係英國學子在公共場所接受教育的機構, 以「勤習知識」為第一要務,造成許多 英國傑出學者。
英國九大公學伊頓(Eton)成立
英國九大公學舒茲伯利(Shrewsbury)成立
文壇三傑之一薄伽邱(Giovanni Boccacio, 1313~1375)完成 以地方語言義大利文寫作的寫實主義短篇小說集十日談, 亦為「義大利散文之父」。
英國詩人喬叟(Geoffery Chaucer, 1340~1400)以地方語言英文 所創作的詩體短篇小說集坎特伯里故事集出版
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德文新約聖經出版
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揭示了 九十五條 在威騰堡教堂門上,以反對售賣 贖罪票。改教開始。
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德文舊約聖經出版
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登陸美洲
英國九大公學西敏寺(Westminster)成立
英國九大公學泰勒(Merchant Taylors)成立
英國九大公學盧比(Rugby)成立
英國九大公學哈露(Harrow))成立
英國九大公學加特豪斯(Charterhouse)成立
羅馬建立於台伯(Tiber)河畔的七座小山上。
拉丁人推翻伊特拉士坎人的統治,廢除了王政,改行共和政體,史稱『共和時期』
該撒猶流平定了高盧與英格蘭,奠定了日後帝國專制的基礎。
該撒死後,養子屋大維興起,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
康士坦丁一統天下,公開支持基督教
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羅馬帝國以羅馬為首都,東羅馬帝國以拜占庭(Byzantium)為首都。
查理四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並建立了中歐第一所大學- 查理大學,使得歐洲學術思想大開。
胡司被處死,捷克人群情激憤,整個國家陷入暴亂。 要求捷克宗教獨立
日內瓦脫離薩伏依(Savoy)王朝的統治,獨立成為一個城邦國家。
丹麥、挪威、瑞典成立聯合王國,主由丹麥管轄
瑞典獨立成功
(德)布蘭登堡選侯腓德烈三世(後成普魯士王腓德烈 一世)於哈勒(Halle)自建一所大學,在施本爾的 引薦下,富朗開前往哈勒附近的格勞查(Glauchau) 小鎮牧會並出任哈勒大學的教授。在他長達三十年 的影響下,哈勒大學成了敬虔運動的中心。他創辦 兒童教養院、聖經學院、拉丁學校、孤兒院、救濟 中心、醫療所、及印刷聖經的出版機構,救濟窮人, 並且興辦教育。到他去世時,受教學生已達二千二 百位之多,另有一百三十四名孤兒受到妥善照顧。 新生鐸夫(Zinzendorf)亦曾在此寄讀。這些龐大 的開銷來自於富朗開的信心、禱告,及歐洲各地的 捐款。為「第一所現代化的大學」。
信奉天主教、受耶穌會教育、反改教的 菲迪南二世(Ferdinand II)成為波希 米亞王,與耶穌會和信奉天主教的大臣 聯手,廢止信仰自由的保障。
信仰更正教的貴族將兩位天主教攝政者 從一個窗台上拋下,並召兵推翻菲迪南, 另選信仰喀爾文派的帕拉丁(Palatinate) 選侯腓德烈五世(Frederick V)為王, 驅逐耶穌會教士。
菲迪南當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康米紐斯進入摩爾維亞弟兄會所辦的普雷勞(Prerau)拉丁學校,正式接受中等教育。
康米紐斯進入德國納塞(Nassau)的黑爾本(Herborn)大學就讀
康米紐斯在富尼克(Fulneck)牧養合一弟兄會。
康米紐斯在薛勒帖查爾士(Charles von Zerotin)的城堡 寫下《世界迷宮與心靈樂園》一書,以寓言方式陳述人在 世上找不到平安,惟有內住的基督才是人真正的平安。
康米紐斯寫下《臨危母親的見證》,說到那懷育信徒的母親-教會,已經成了喝醉兒女之血的魔鬼, 眾姊妹-福音派教會應悔改,離開那褻瀆神的巴比倫。
康米紐斯著作《哀痛之聲》及《不可少的一件事》。
教皇革除亨利八世的教籍;英國國會則通過《最高權威法》(The Act of Supremacy), 宣佈國王是『英國教會世間惟一元首』,英國與羅馬天主教完全分離。
亨利處決幾位不肯承認國王權威的知名人士,包括前劍橋大學校長,同時也是紅衣主教的斐設爾(John Fisher), 以及亨利昔日的好友,《理想國》的作者莫爾爵士(Thomas More)。
瑪麗(亨利第一任妻子凱瑟琳之女)率領國會閣員下跪,由天主教撤除英國異教的罪名,得以重返大公教會。
康士坦丁發出通諭,勸告臣民信奉基督教。
威克裡夫(John Wycliffe, 1320~1384) 將拉丁文聖經譯為英文,使福音與真理 得以在英語世界廣傳。
教皇約翰二十三世(John XXⅢ)派人到捷克販賣贖罪券
農民革命爆發,貴族與平民聯手成軍, 波希米亞國王驚嚇而死。
路德積極投入文字工作,出版了《致德意志貴族 公開書》、《教會被擄巴比倫》、《基督徒的自 由》、以及上百本的德文小冊。
路德在瓦特堡(Wartburg)城堡裡的九個月內, 寫下了十二本書,並將整本新約聖經翻譯成德文, 使聖經對德國人民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後世稱 「國民教育之父」。
瑞士由三個德語邦所組成的永恆聯盟形成。
喀爾文向日內瓦議會進呈一系列鼓吹改革的文件, 以期打造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喀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出版了一本極 具影響力的神學著作《基督教要義》,清楚表明改 革宗的信仰。
反對喀爾文的黨派倒台,喀爾文重回日內瓦,根據之前 所提出的條文基礎,制定了教會法規(Ecclesiastical Ordinances),強制人民接受宗教教育。其次,他設 立了宗教法庭(Consistory of pastors and elders), 以十二位品行優良的長老組成,以創造一個合乎聖經 教訓的模範社會。
(法)西班牙軍人羅耀拉(Ignatius Loyola, 1491-1556) 創辦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耶穌會有三項主 要任務:對抗新教、提供高品質的教育、推動宣教 工作。耶穌會的教育制度仿軍隊,校長名為「將軍」, 使用《教學大全》一書,要求學生絕對服從,忽視 地方語言法語的教學。
(法)約翰·安布羅斯(Duvergier Hauranne, 1581~1643) 創立「小學校」,以法語教學。此嶄新作風影響盧梭及 蒙特梭利,加拿大的教育措施及巴黎大學的改革計畫均 受到小學校制度的影響。
(法)拉薩爾(Jean Baptiste la Salle, 1651~1719) 創辦兄弟會 (Society of Brothers),以貧家子弟及技藝工人為學生,採 「同時教學」(simultaneous instruction)並將學生依能力 分三級。教學方式記錄於《學校經營法》(Conduct of the Schools)。
(唯實)戲劇作家(Feo Beleari of Florence)譜下了如下詩句: The eye is called the first of all the gates. Through which the intellect may learn and taste. The ear is second, with the attentive word. That arms and nourishes the mind.
哥白尼(Mikołaj Kopernik,1473-1543,波蘭)的《天體運行論》 於紐倫堡出版,書中首論日心說,震驚宗教與天文學界。
教士卡佩拉(Martinus Capella)以天上兩星(Mercury 及Philology) 婚禮中的七位女儐相代表七種學科,七藝(Seven Liberal Arts) : 前三藝為文法(Grammar)、修辭(Rhetoric)、辯證(Dialectic), 後四藝為算術(Arithmetic)、幾何(Geometry)、天文(Astronony)、 及音樂(Music),是西方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學科目,亦即古希臘 時期之博雅教育,但去除體育科目。
英倫學者林納克(Thomas Linacre, 1460-1524) 曾留學義大利,在牛津教希臘文與宣揚古文研究, 建立文法學校,性質與古文學校相當。
保羅前往馬其頓
培根《論文集》出版
培根發表《學問的演進》(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培根《新亞特蘭地斯》(The New Atlantis)問世
奠定培根地位之《新工具》(Novum Organum)付梓 新工具即「歸納法」 (inductive) 1.培根以蜘蛛、螞蟻與蜜蜂三種昆蟲隱喻不同的治學方法: (1)蜘蛛(spider):只會空想卻不應用觀察法認識周遭實體。 (思而不學則殆),類似亞里斯多德的演譯法。 (2)螞蟻(ant):日夜不懈地勤奮讀書,卻只以外在條件決定方法與資料之間的認識,(學而不思則罔),類似純感覺的經驗法。 (3)蜜蜂(bee):即培根所提出之治學方法,既能廣為閱讀又能提出己見,以實用來代替高談闊論,且結集精英的群策群力。 2. 批評舊工具衍生出三大流弊:(1)「異想天開之學」如占星術(2)爭辯之學,如教父哲學(3)「精緻之學」,即西塞羅主義。
顯微鏡發明問世
望遠鏡發明問世
雕版印刷出現
活字印刷出現
印刷機發明問世
平版印刷發明問世
培根被控收受賄絡,被囚禁於倫敦塔
克卜勒(John Kepler, 1571-1630,德)發表 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笛卡兒《方法論》(Discourse on Method)出版
笛卡兒用拉丁文撰述《沉思錄》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笛卡兒完成著作《論世界》(Treatise on the World)
康米紐斯《世界圖解》出版,為教育史上 第一本有圖畫之教科書。
洛克註冊西敏寺公學
洛克入牛津大學就讀 「訓練,肅穆又嚴厲; 辯論及讀課,經常; 體罰,頻頻;」
洛克因健康到南法醫學大學 蒙比利(Montpellier)靜養就讀。 「法文太多,拉丁太硬,邏輯 太少,理性也不多。」
洛克《悟性行為》(Of the Conduct of the Understanding) 本書舉出為學方法與為學態度,學生為學必須掃除追求知識的 心理障礙:(1)運用理性,獲得獨立自主的己見;(2)勿以偏概全 (3)了解錯誤的觀念聯合。
洛克《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主張人心最初猶如白板(empty tabilb),一切知識來自於經驗。 提供經驗的管道有二:一是「感官知覺」,(sensation),即透過五種 「外感官」獲得知識, 一是「反省知覺」(reflection),經由心靈本身的運作, 如領會、思考、懷疑、相信、推理、知悉、意願等「內感官」來產生各種觀念。 經由感官注意的物體,當作用於心靈時,產生三種不同的性質:完全內存於物體 本身而無法與物體分離者(第一性)、並非物體本身,卻是物體經由感官而作用於 心靈時所孳生的附屬性質(第二性)、吾人對物體感覺時所孳生的感情(第三性)。
盧梭《愛彌兒》出版 第一篇-嬰兒期(infancy):幼兒出世到2歲,此階段以「會說話」為分界。 「會說話就不應該哭,除非痛苦得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家庭生活所構成的吸引力,乃是去除道德敗壞的解毒劑」。 第二篇-兒童期(childhood):3~12歲,此時期是「理性睡覺期」。以「感官」的 發展為主,切忌知識及道德的灌輸。所遵循的法則是「生理的必需性 」、實物教學、 感官教學及自然懲罰說。 第三篇-青年前期(preadolescence),12~15歲,心理特徵是「好奇」,生理特徵 是「精力旺盛」,此時的愛彌兒如同「雄鹿」,無須藉助他力,可以像魯賓遜或 農夫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此時「個人的實用性/效益性」成為其行為之動機,自是 勞動、學習及研究的恰當時期。教育是使學童「自我發現科學」,以「自然」為 課本,以事實為教師。學習手工,手腦並用,並具有一技之長(實物教育)。 第四篇-青年期(adolescence):15~20歲,「新的誕生」,真正的社會生活由此展開- 學習知識、道德與宗教思想。 第五篇:愛彌兒此時進入公民與婚姻關係,須承擔社會與家庭責任。盧梭在此章節 強調女子教育,修身的教育、培養溫順的美德。
網球廳宣誓(向世人表明,政治權利屬於人民及其代表而非君主。)
法國市民攻占巴士底獄
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仿培根的「知識之樹」, 擬把全部學問分成「記憶」、「理性」及「 想像」三大類,透過資料的普及以刺激理性 的運作來革除社會的惡風裂俗。)
富蘭克林設立費城學院 (College of Philadeiphia)
富蘭克林於 費城學院 設立醫學系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unft)
康德《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裴斯塔洛奇《隱士的黃昏》(Evening Hours of a Hermit)
裴斯塔洛奇《李昂納與葛姝》,中譯本書名翻為《賢伉儷》或《醉人妻》(Leonard and Gertrude):其中一部分取材於示範農場實驗及 新莊孤兒院的經驗,闡明了社會與教育的關係,表達通過教育更新世界的改良主義思想。
裴斯塔洛奇《葛姝教學法》(How Gertrude Teaches Her Children):提出全新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這本書後來成為19世紀初等教育的經典著作,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裴氏《天鵝之歌》總結其一生的教育工作與思想 ①論德育 ➊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 ➋信仰上帝是德性的最高要求,且與愛人類是一致的。 ➌是從家庭裡親子情愛中開始的。 ➍德育應與智育緊密聯繫。 ②論智育 ➊譴責違背自然,以機械的習慣取代智慧的自發活動的教育者。而應啟發兒童天賦的智慧,形成他們的判斷,激發他們的才能。 ➋裴氏提出要素教學理論,簡化教育方法,建立讀寫算的基礎教學程序。為了訓練兒童的心理能力,從訓練兒童注意、觀察、記憶 開始,然後訓練兒童判斷與推理。這不僅發展了兒童的認知能力,也提高了當時初等教育的水準。被譽為「初等教育裡的哥倫布」。 ③論體育及勞動教育 ➊兒童藉參加活動運用感覺器官與四肢力量,體力便可得到發展。 ➋勞動教育可以發展兒童的身體能力、力量與智慧,使兒童獲得勞動實踐技巧,形成德性,同時也懂得勞動的社會意義,培養適當的人際關係。 ➌教學與生產勞動(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並提倡職業訓練,授予兒童從事農業與手工業的各種知識和技巧,提高工作能力,獲得謀生的本領。
福祿貝爾在布朗根堡設幼兒學校,福祿貝爾認為自由與創造是人類的天性; 前者使人選擇向善,後者使人得到智慧。
福祿貝爾將學校更名為幼兒園,為世界上第一所幼兒園。被尊為「幼兒教育之父」。 福祿貝爾的恩物教學其主要作用有兩方面:一是讓幼兒理解萬物的發展法則,一是 利用恩物的操作性,培養其思考與創造力,知與行兩者缺一不可,每一種恩物都可 以延伸使用生活中的教材(勞作教材),如此更豐富了幼兒的操作經驗。
頒布「鄉下學校法」(rural school law), 規定5歲至13歲或14歲為強迫就學年齡, 須把學生名冊列入檔案,抗命家長則處以 罰款,開啟強迫入學風氣。
羅德島州(Rhode Island)率先立法, 建立「公共學校」(public schools) 制度。
巴納(Henry Barnard, 1811~1900)開始主編 《美國教育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達三十一年之久。啟迪美國民眾, 傳播教育新知,批判學校缺失,實在功不可沒。
巴納被任命為美國教育總長,負責 蒐集與發布美國教育實況。
1. 擔任教育部長的基左(Guizot)主持教育, 公佈《基左法》可說是法國教育史上的 里程碑,創立了法國的初等教育體制, 逐漸成為法國各級教育的主體,特別對 初等教育和師範教育影響深遠。 2.《基左法》規定,每個相必須設立一所 初等小學,每個城市則要設立一所高等 小學,但並未規定強迫入學。各省設立 師範學校,由國家直接掌握教師資格的 標準,廢止1830年以前宗教團體和教會 推荐教師及頒發教師證書的權力。 3. 自該教育法頒布實施以後,法國初等教 育網有了較大的發展,初等學校的教學 科目也比以前更加豐富,但基左同時強 調在初等教育學校中「進行深入的宗教 教育」的必要性。
Father Demia於里昂(Lyons)建立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所師範學校。
法令規定,教師須經師校訓練, 試教合格後方得任教。教師證照 制度,首次在教育史上出現。
美國第一所師範學校於麻州Lexington成立。
Herbert Spencer出版《何種知識最具價值》 (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一文, 模仿洛克在知識論上的說法,以一個字-science- 來回答「何種知識最具價值?」這個題目。科學的 價值如日中天,科學的重要性高唱入雲。一切教育 活動、課程科目之名稱及內容,皆以科學為準則。
羅馬聖勒倫佐的貧民窟開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 此處是蒙特梭利將教育理念付諸實現的地方,它的 目的是為幼兒提供最適合成長和發展的環境。其教學的 特色如下: ①開放式的教學理念和空間;②混齡學習; ③尊重個別差異和個別示範引導;④沒有固定的教學單元。 「兒童之家」的教學內容則運用了「蒙特梭利教具」,其 教育內容為: ①日常生活練習;②感覺教育;③算數教育; ④語言教育;⑤人文科學教具;⑥自然科學教具;⑦藝術、 音樂和美勞活動;⑧戶外活動環境和戶外教學活動。
貝爾(Dr. Andrew Bell, 1753-1832, 貧民教育家)定義班長制教學為「整個 學校由一名教師監督之下自教的方法。」 並得到英國基督教知識促進會(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 SPCK)的 支持。
貝爾成立全國性組織以推動班長制教學。
蘭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 1778~1838) 在《教育之改善》一書中,自承他的班長 制教學觀念來自貝爾。蘭氏在倫敦開辦學 校時就以此種方法教學,後得到英王支持。
蘭卡斯特成立「蘭氏學會」。直至1810年 (兩年後),全英格蘭有近95所蘭氏學校。
美國脫離英國獨立建國,成為 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民主國家。
Периоды
希臘時期(文雅教育:偏重自由人的培養,提倡文雅教育/博雅教育)
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 B.C.) 1. 知你自己:蘇格拉底宣稱自認無知,這乃是積極喜愛智慧的開端。 2. 產婆術(Maieutics)/詰問法/反諷法/啟發教學法/開展說/一問一答教學法 吾人所謂的學習,就是知識的發現。知識就是回憶,這種說法是正確的。 3. 歸納法以尋求定義 亞里斯多德:有兩件事歸功於蘇格拉底是恰當的,一是歸納論證,一是普遍性的定義。 哥寄亞:修辭乃是透過語言文字而產生效果之術。 蘇格拉底:數學、幾何、算數等也全由文字而產生效果,難道這些科目也是修辭術嗎? 哥:修辭乃是說服人之術。 蘇:是否除了修辭是說服人之術外,沒有一種學科或技巧能達此功能? 數學家及幾何學家在教學時也在說服學生了解數學及幾何。 因此,如果說修辭乃是說服術,應該還要探討說服術使用在何種範圍?它是何種性質? 哥:說服力表現在法庭或公眾集合處,並且涉及到正義或非義。 蘇:說服術有兩種,一是對「信念」(belief)上的說服,一是對「知識」(knowledge)上的說服。 你所說的說服指的是那一種? 哥:修辭只能在「信念」上說服大眾。 蘇:在大庭廣眾之前,時間甚短,無法向公眾教導對錯等當不當的問題。
西賽洛(雄辯之重要性,Cicero, 106~43 B.C.) 「我早就這麼想,有能力把最重要的題目演說得舌燦蓮花且廣徵博引,乃是最完美的哲學家。」 西方第一位提出終身教育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政論家、雄辯家。 其教育內容為博雅的通才教育,重記憶、少用體罰,著有雄辯術。
亞里斯多德(演進型的教育思想家,Aristotle, 384~322 B.C.) 1. 被譽為「百科之王」,首創演繹法。時人稱之為「逍遙學派」。 2. 心性三分說: 植物性(植物界的共有現象,是生命之所必需。) 動物性(具想像、記憶、活動、感官印象等功能,產生價值之紛歧及感受之差異。) 人性(理性之運作,可分為兩層: 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即在身體力行中體驗真理。 理論理性(theoretical reason)亞氏認為此種境界,最是幸福,此種心靈,終將不朽。 它不依傍時空,超越自我,絕無慾念,猶如出神入化一般。 3. 「潛能性」到「實現性」的「過程」 不認同柏氏將「幻影」、「感官實物」與「觀念」、「形式」作二分法,認為其為連續性的過程。 a. 四因說: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目的因 「質料」等同柏氏「現象」,「形式」等同柏氏「觀念」。「質料」易變動 (潛能性),「形式」永恆 (實現性), 應用在教育上,由「潛能性」到「實現性」的過程,即「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的活動。 4. 中庸之道:「勿走極端」,教育上以單一思想及唯一主義為準繩,更是教育罪惡。
柏拉圖(革命型的教育思想家,Plato, 427~347 B.C.) 1. 三分說: 腹(慾望需節制、鐵、生產階級)、 胸(意志需勇敢、銀、軍人)、 頭(推理需智慧、金、哲學家與統治者) 2. 知識四層論:幻影、具體實物、抽象觀念、形式。 a. 幻影:柏氏在著作中認為繪畫就是典型的幻影。繪畫的對象本身已非「真實體」,卻是一種「模仿」, 而圖像本身就是「模本的模本」,價值最低。 b. 具體實物:由感官所接觸到的對象,只不過是該對象的表徵,感官所得印象之不可靠,人盡皆知。 即令正常的感官,也會有錯覺出現。 c. 抽象觀念:把具體實物的所有表徵抽離,就變成觀念。如工匠按心中的「床觀」製床。 觀念是先天的且是完美無缺的,即「理想」。 d. 形式:獨立自存毫無依傍的知識最高層次,好比邏輯。 3. 洞穴寓言 a. 自我啟蒙(self-initiated)對學習的重要性。 b. 民主政治必須配合精英教育:教師應「教導眾人,告訴他們真相。」 4. 辯證法:費多篇闡釋理想教師擅用辯證法,啟發學生突破感覺經驗,回憶在理念世界所見之真理。 5. 教育愛:饗宴篇以愛為心靈動力進一步闡釋,教師與學生情感交融,共建理想的精神社會。
後期帝國時代,此時羅馬帝國由元首制(蒲林斯制)轉為君主制(多米那制),奴隸制危機日益加深,人民起義遍及全國。
坤體良(雄辯教育思想家,Quintilian, 35~95) 1. 教育目的為培養雄辯家,一位完美的雄辯家必須兼具知識、品德與口才。 a. 兒童時期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刻,背誦偉人詩詞或其嘉言懿行,是雄辯的基本要件。 b. 希臘文與拉丁文並重的「雙語教學」。 2. 學校教育優於家庭教育,主張提早入學。 3. 教師必須是完美的雄辯家,終身追求知識,禁用體罰、重視學習動機、體認個別差異, 坤體良所著之雄辯教育,為西洋史上第一本探討教育之專書。 「採取父親的態度對待他的學生,並作為付託管教的代表人。自身無瑕疵,也不容許別人為惡。 端莊但不嚴厲,和藹但不隨便;因為嚴厲則別人不敢親近,隨便則滋生輕蔑。 討論主題持續的以善及榮譽為主;婉轉的警告,就可以減少用刑。情緒必須受控制,但卻不可無視於該改正的錯誤。 教學免於矯飾,勤於進修,對學童的要求不可鬆懈,但也不可過分。」 4. 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文學者維多利諾(Vittorino)創建快樂之屋(house of joy)。 其著作於十五世紀重見天光時在「人文主義」的浪潮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辛尼加(生活教育的理念,Seneca, 4 B.C.~65) 1. 幸福的追求:幸福生活所要求的是心靈的寧靜。盡其在我,是幸福生活的要旨, 「為生活而學習,非為學校而唸書」,「由教學中學習,是最好的方式」, 「以身作則的教學,效用高於教訓」。 2. 修辭與雄辯:「說話乃是心的索引。」雄辯家必講究修辭。 教學時應提供正反雙方的意見,使贊成與反對都有充分發展的空間。 著有幸福生活一書。
普魯塔克(生活教育的理念,Plutarch, 45~125) 1. 著有傳記一書,是莎氏取材來源。另一本兒童教育涉及一般性的教育問題,非常實用。 2. 完美的教育,包含優秀的天份、適當的教學、經常的練習,缺一不可。 兒童教育是極為重要的。 「就如同耕種一般,首先要有肥沃的土壤,其次要有勤奮的農夫,最後是要有良好的種子。 土地比喻為天份,農夫好似教學,而種子就是練習了。」 「天份不加以訓練,則是盲目的;只管訓練而不顧惜天份,則是有缺陷的; 光注意習慣的培養,而未計及教學及天份,則是有瑕疵的。」 「長期不斷的努力,會產生神奇的效果。這種案例天天發生在我們四週。 滴水可穿石,鋼鐵可磨成針,木可成輪」。 3. 兒童教育的重點是引發動機與興趣, 教師須提供恰當的燃料及滋養物,心靈就會積極的追求真哩,探討知識。 「心靈不是個注入的器皿,而是會燃燒的火爐。」
奧古斯汀(Augustine, 354~430,羅馬) 1. 人生的目的,是堅信上帝,以求「天福」。 2. 「學習」就是一種照明:照明有兩種光源,一是精神的,一是肉體的。 前者是心靈之光,可以透視永恆,即上帝。 後者是眼睛之光,可以看見生成變化之萬物,二者之所見,皆屬真實。 3. 愛的教化作用。 4. 文字只是一種符號,實體的價值高於表象:著有教師一書, 即「唯名論」與「唯實論」之探討。奧古斯丁強調世人都生在 罪中,惟有藉著神在祂旨意中所定的救恩,才能得救。他最有 名的兩本著作是《懺悔錄》及《上帝之城》。前者可謂他早年 許多隱私的剖白,及心靈深處對救恩的感受。後者系為回應 異教徒之控訴所著,往後成為基督教最精彩之護教書。奧古 斯丁的神學,至終成為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的主體,路德馬丁 及其他改教者,多從這位偉大的教父得著啟發。
多瑪斯(Thomas, 1225~1274,義大利) 1. 教學如同醫術:多瑪斯在論教育一書中,取亞里斯多德「潛能性」及「實現性」觀念, 認定學習活動乃是將「先存」的「潛力」,透過自由活動,以求「實現」。 多瑪斯又分析潛力有二,一是主動的潛力,如病自癒的狀況;二是被動的潛力,如由氣生火, 氣本身不能生火,卻需點燃才能生。用在教育上,前者是「自我發現」,是內在的; 後者則是「教導」,是外在的。基本上而言,「自學」居最大的成分,「他教」只能作輔佐之用。 2. 抽象的文字符號之教學,重要性大過於個別的實物之認識。 「教師的言語文字比單單外在於心靈的可感覺物,更能在獲得知識上有較密切的關係, 因為文字及語言乃是領會內容的符號。」
社會唯實代表人物-孟登 孟登(提倡全人教育,Montaigne, 1533~1592,法) (一)教育的旨趣-知識要能活用 (二)懷疑的心態 (三)旅行又面對大自然的價值 孟登為社會唯實之代表人物,教育目的乃在於能處理社會生活的問題: a. 實用教育;b. 旅行教育;c. 衛生保健;d. 體罰的廢除
感官·人文·社會唯實代表人物-威夫斯 威夫斯(現代心理學之父,Vives, 1492~1540,西班牙) 1. 知識以實用為主(人文唯實):反對人文教育末流所形成的 「西賽羅主義」,「不可只作抄本,卻要進入他的精神。」 2. 兒童心理的研究 a. 自然的觀察(感官唯實): 「學習的途徑乃是由感官到想像,然後才到達心靈。」 「感官是我們第一位老師,在那兒,我們的心靈被解開了。」 b. 分析心理現象,勿虐待學生(社會唯實):威夫斯反對體罰, 就如同坤體良一般。 c. 個別差異 3. 認同當地,注重母語(人文唯實):拉丁或希臘等古典語言只是 少數學者的用語,多數人以母語作為交談工具。以母語來教拉丁, 學童的學習效果會大增。
伊拉斯莫(英吉利學者,Erasmus,荷蘭) 1. 稱頌人文教育的功能:強調古文教育,認為人性本善,人若接受人文教育,即會朝向 善、德、智、無私、及正義邁進,治者能「虔誠又有知識」。反對路德性惡觀,更不齒 馬基維里君王論一書言之陰險詭詐伎倆。 2. 理想教育的三大因素-天性(個別差異)、訓練(教師之重要、少體罰、學習趣味化)、練習 (將知識實用,知識作為實用的指導原則)
地理大發現
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於英國)
啟蒙運動
富蘭克林(注重社會教育,Franklin, 美) 一、實用性品德的自我訓練 二、關心公共事務 三、科學實驗導致容忍精神 四、社會教育及學校教育並進
傑佛遜(美國的教育總統,Jefferson, 1743~1826,美) 1. 政治上共和政體的建立,有賴全民心智的啟迪。 「全盤的民眾啟蒙,則壓榨心智的暴君,就會如同惡靈面臨晨曦般的消失於無形。」 2. 熱愛民主共和的美國 「若有人認為黃帝、貴族、教士乃是公共幸福的良好守護者,把他送來此地吧! 這裡是寰宇當中最良好的學校,可以救治他的愚蠢。」 3. 不斷的革命,社會才會保持動態。 4. 富於人文氣息的教育家。 5. 教育計畫 1819年1月,州議會通過佛琴尼亞大學之設立, 傑佛遜為該校第一任校長。 以「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立場,倡導知識的實用性及時間性。任何 科目的決定,必有其時效性,不可將過去有用的課程照單全收的悉數開在現在的 課程表中。使其成為頗富人文鄉野氣氛的「學術村莊」(an academical village), 仿培根說法,「知識即權利,知識即安全,知識即幸福。」在建築氣派上突顯出 傑佛遜的人文奇才。
康德(提出良心制裁,Kant, 1724~1804) 1. 教育理論應學術化: (1)康德極力提倡「教育是一種藝術」。意為教育學應有其系統的原理原則,應該科學化,一如藝術應有其 創發性的學術基礎,不能一直停滯在人云亦云的常識層次。 (2)其提倡實驗學校的設立,並贊助當時的泛愛學校的教育實驗;且影響他大學哲學教授講習的繼任者赫爾 巴特之創設教育研究所,設立實驗學校,開創教育學的積極研究。 2. 教育目的應以大同為理想: (1)康德認為:①教育的目的:「人由於教育始能成為人」(Man can only become man by education.) (2)晚年:「世界觀」(weltanschauung)的教育理想。
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 1746~1827,瑞士) (一) 教育理念: 1. 將教育的對象指向「價值層次低」-猶如乞丐的幼童。 教育理想為透過教育消除貧窮、改造社會,教育必須成為所有人的財富。故被尊為平民教育之父。 2.提出初等教育的觀念。在Burgdorf的教育實驗被稱為「近代小學的搖籃」。因此也被譽為 「現代小學教育的鼻祖」。「初等教育只不過是完完全全的回返到教育技術中最純淨又最簡單的形式 ,那就是家庭的教育。」 3. 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自然教育的原型、社會教育的榜樣,更是教育的基礎。 特別是母親對子女的影響。 4. 個人與社會分不開「環境改變個人、個人改造社會」藉教育的力量增進人民的生活、 社會就能進步。 (二)教育愛: 1. 認為在所有暴虐中,對小孩施暴是最兇殘的。而那些對小孩施暴中最兇殘的人, 便是校園暴君(school tyrants)。 2. 主張並非教師可賦予學童任何能力,教師的工作只是查看是否有外力阻礙或 擾亂自然的發展程序。 3. 兒童行為有必要陶冶,陶冶即不允許孩子放縱。 4. 教育愛也應該包括訓練學生學習「自我拒絕」(self-denial)在內。
赫爾巴特(Herbart),教育學之父,建立教育學為一門嚴謹的學問。基礎為倫理學與心理學。 教育學說 ➊心靈說 ➋道德教育:包含內在自由、善意、完美、權利及公正。須加以實踐。 ➌統覺論:分認同、分類、調和與創造。 新知識建立於舊經驗上,新舊聯合,使各種呈現的經驗彼此聯屬而形成系統的知識。 統覺論是編制教材與實施教學的原則,以舊經驗呈現予兒童,以與新知識產生聯結。 ➍系統教學法:明晰/聯合/系統/方法。其弟子T. Ziller擴充為:預備/提示/比較/概括/應用。 ➎多元興趣觀 知識興趣 經驗興趣:經驗感受的興趣。 思辨興趣:思索事物之間關係和規律的興趣。 審美興趣:判斷自然與藝術行為表現的興趣。 倫理興趣 同情興趣:與人相處並同甘共苦的興趣。 宗教興趣:崇敬和親近上帝的興趣。 社會興趣:關心社會和國家福祉的樂趣。 ➏自動vs.強迫的興趣:良好的教學必須以兒童的興趣為起點。前者是自然產生的, 後者是誘導而產生,但也是好的,教師需為同學創造並培養多方面興趣。
福祿貝爾(Froebel) 教育思想: 1. 開展說(unfolding):順應幼兒自我發展,不可跳躍,注重幼兒本性與需要,順應其自然發展。 「內在外在化」、「產婆法」 2. 自發活動:在教師的指導與鼓勵下,能自動自發(自動原則)。 3. 課程內容應在兒童經驗範圍之內,提供有關生活的知識,以教室活動為社會生活的反映。 實際教學活動的特質: 1. 自我活動 2. 遊戲 3. 恩物 (1)恩物的實物教學型態;恩物就是兒童的玩物,是上帝賜給兒童的禮物,代表不同的意義, 如球表示「調和」、完美與圓滿,象徵著神性的統一。是提供「連繫法則」的最佳恩物。 (2)方形、立體形表示「對立」;小寵物表示「愛」;自然的景物則代表「美的風光」等。 (3)福祿貝爾以為,教學的素材應符合下列三種形式: ①「生活的形式」(代表生活的物體:如房子、家具、樹木) ②「知識的型式」(蘊含具體實在到抽象概念;例如數字與幾何) ③「美的型式」(主要以審美的判斷依據對稱性創造出想像與相關設計) 4. 手工活動:「外在內在化」的手續,喚醒內在的潛力,訓練敏銳的觀察力,美的鑑賞力, 反省思考及自由發展的活動,它不純屬一種職業性質。
曼恩(美國國民教育之父,Mann, 1796~1859) (1)推動公共學校。 (2)擔任麻州教育董事會(State Board of Education)秘書長期間,每年 提出年度報告,及麻州教育應行興革的事項。 (3)堅持國民教育應不受教派干擾,去除宗教色彩。 (4)名言: ①教育乃是促使人類平等的平衡器,也是社會機器的平衡輪。 ②給我以權利,我就要把書本散佈在整個地球上,就如同農夫將麥子 播在犁國的田地一般。
愛默生(「敬愛兒童」,Emerson, 1803~1882) 一、孩童,重燃人性之光。 二、教育不可忘本,自然。 「溫順的年輕人在圖書館中長大,相信他們的責任就是去接受西塞洛、洛克、培根所提示的。 他們忘了,西塞洛、培根、洛克寫在圖書館裡所保存的著作時,也是年紀輕輕。」除了能夠 起髮思考,刺激靈感(inspire)之外,書本一無是處。好書與大自然一般,應該「使人充分運 用思考」(Man Thinking)。 三、自信 四、重視自我發展 「無論何時,當我看到父母親或長輩以他們自己的想法及意見灌注在兒童或晚輩心上,而後 者心靈完全不適合接受這些想法及意見時,我就感到痛苦不堪。難道我們不能讓兒童自個兒 去嗎?以他們的方式來享受生活。否則將犧牲兒童的天才,浪費吾人所不知的天性可能發展, 而只要求整齊劃一。這種方式,就好比土耳其人粉刷希臘墓壁上留下來珍貴的古代藝術之鑲 嵌細工一般。成人之成為成人,乃是兒童繼續成長的結果,自然天性依然存在。這種自然天 性,乃是釀製英雄行動的可能沃土。」
奧文(注重工人教育的慈善家,Robert Owen) (一)環境萬能說 「人,大部分是一種接受外在環繞著的情境所決定的東西,過去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未來也一定是如此。 現在,將他永遠的只置於邪惡及低劣的處境中, 他一定會變成低劣及邪惡,不如此的狀況是絕少的。若將他放在優越及真正善良的場所裡,同樣的可以從他本有的 個別品德中變成優越及善良,不如此的狀況也是絕少的。」 (二)順應自然,不重獎懲 自然興趣有三: ①行動的樂趣:指各種心理能力開始運作時的樂趣 a. 感官樂趣:指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嗅覺等樂趣 b. 新穎樂趣:任何新的事實,新的性質,新的形式,都能自然的引發兒童的注意力。 c. 好奇樂趣:如果能從學童的已知半部就班,循序漸進的增加學童知識範圍,加深學童領會程度,則學童自會樂在其中, 陶醉在好奇的行動裡。 d. 發現樂趣:學童如不受傳統教育的層層束縛,自會在無邊無際的知識天地裡,開拓新的領域。 e. 發明或設一樂趣:兒童可以在田地或工廠裡,製作新的產品及新的花樣,設計與眾不同或別出心裁的工藝發明。 ②同情樂趣 ③實用樂趣
米爾(家教而成思想家,Mill, 1806~1873) 一、父親教導自己的孩子 (一)古代經籍之研讀 (二)重知輕情的教育 二、自學-大學教育的精神 (一)自學的領域包羅萬象,不可偏窄 「大學不是專業教育的場所,大學也不是教導某種特殊謀生技能的地方,大學的目的不在於培養技術 超群的律師、醫生、或工程師,卻應栽培有能力且有教養的人。」因為「人在成為律師、醫生、商人、 製造業者之先,他是個仁。如果能夠把人培養成有能力且明理者,他就可以成為有能力且明理的律師 或醫生。」 (二)排除獨斷教學,注重學術自由。 三、重行為後果的功利學說 四、自由思想與教育行政的地方分權
斯賓塞(課程改革的健將,Spencer, 1820~1903) 提倡「生活預備說」的教育思想。主張教育目的在於預備將來完美的生活;加入生物學觀點,從人類生存與 生活的層面,構思出完滿生活為教育目標的教育理論。人類生活包含五種活動。教育上若能對於五種活動作 充分之準備,將來就可以度過完美的生活: 一是與自我生存有直接關係的活動。 二是與自我保存間接有關的活動。 三是有關養育和教育子女的活動。 四是維持社會及政治關係的活動。 五是其他各種能夠提升或滿足品味及感覺的休閒與吳樂活動:如文學、美術、音樂等。 第一種知識價值最大,最重要,依此類推。而科學為人生最重要的知識。科學的知識可分為三類: 1. 抽象的科學:理論學與數學。 2. 具體的科學: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學。 3. 抽象又具體的科學:機械學、物理學、化學。
蒙特梭利(創辦兒童之家,Montessori, 1870~1952)義大利第一位女醫生,倡導「兒童本位」、「獨立教育」, 認為受過教育的人,必須使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為現代幼兒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先驅者。 (一)關於幼兒發展之主張: 1. 兒童發展之「敏感期」:學習之「關鍵期」或「預備狀態」。 2. 早期環境經驗對兒童知能發展的影響。 3. 兒童的發展是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4. 感覺與知覺訓練在幼兒學習上的重要性。 5. 注重個性,個人自由先於社會紀律。 6. 兒童獨立性之尊重、學習之「自發興趣」或「內在動機」:外在的獎賞或懲罰,蒙特梭利極力反對。 7. 重複練習在幼兒認知發展上之必需性。 (二)關於現代幼兒教學理論: 1. 蒙特梭利方法的真正老師,就是兒童本身。 2. 設計或製作許多教具,准許孩子盡情的遊玩及操弄,強調遊戲在幼兒教育上的價值。 3. 幼兒閱讀之可能性。 4. 數學是幼兒的一種性向,也是日常生活的一種心智活動。
杜威(民主教育的大師,Dewey, 1859~1952) 接受皮爾斯、詹姆斯的實用主義,並提倡實驗主義,成為美國的進步主義之引導與先驅。 1. 經驗的意義:以經驗的轉換、重建、改造,來解釋教育的用意。 2. 反省性、科學的思考:主動思考有助於問題解決。 3. 知識的性質:為一種工具,能解決問題、有效用的才能視為真知識。 4. 社會的延續:教育傳遞共同的教育經驗。 5. 教育的意義:在於增進能力,使個人或社會對隨後而來的經驗,加以指導或控制。「教育即生活」。 6. 教育的型態:不完全由外在的教材「外在價值」 來構成心靈的內容,強調心智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內在價值」。 7. 學校的功能:是社會組織的一種,作用在促進社會的進步與改造。另外自發自動的動機及興趣是教育的「內在目的」。 8. 行以求知:要學生從實際行動中,從主動的經驗參與中獲得知識。 9. 興趣原則:促成學生學習的動機,來自於個人的興趣,而非外在的強迫或干預。 a. 遊戲與工作「並非錯誤是可欲的,但過度謹慎的選擇材料及儀器工具,禁止錯誤的機會發生,會限制了原創性,也將判斷 力減少到最低。」「建構態度」的獲得,遠超過「外表完美」 b. 歷史與地理
維果茨基(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創始人,Vygotsky, 1896~1934)
弗洛伊得(奧國精神醫學家,Freud, 1856~1939)
艾里克森(心理社會期發展論創始人,Erikson, 1902~1994)
柯爾柏格(道德發展論的建構者,1927~1987)
巴甫洛夫(俄國生理學家,Pavlov, 1849~1936)
華生(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1878~1958)
桑代克(美國心理學家,Thorndike, 1874~1949)
斯金納(操作條件作用學習論創始人,Skinner, 1904~1990)
班杜拉(社會學習論創始人,Bandura, 1925~)
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之一,Maslow, 1908~1970)
羅杰斯(學生中心教育,Rogers, 1902~1987)
斯騰伯格(從訊息處理論的觀點首創智力三元論,Sternberg, 1949~)
加德納(首創智力多元論,Gardner, 1943~)
比奈(智力測驗之父,Binet, 1857~1911)
韋克斯勒(成人智力測驗創始者,Wechsler, 1896~1981)
布魯納(發現學習論的創始者,Bruner, 1915~)
蓋聶(美國教學設計專家,Gagne, 1916~2002)
奧蘇貝爾(意義學習論的創始人,Ausubel, 1918~2008)
維多利諾(Vittorino da Feltre,義大利) 人文學者強調人性尊嚴,注重自由抉擇,提升人文氣息
維多利諾主持「宮廷學校」,易名為「快樂之屋」。 (古代羅馬的學校稱為「遊戲場」,讀書識字應猶 如遊戲一般的快活。)注重「境教」,反對體罰。
文壇三傑之一佩脫拉克(Petrarch, 1304~1374,義大利),希望與西賽羅通信, 以抒解他的欽慕情懷,大倡古文研究。被稱為「第一位現代學者及文學家」、 「文藝復興之晨星」。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法),尼德蘭樂派。
班舒瓦(Gilles Binchois,比利時),尼德蘭樂派
奧克岡(Johannes Ockeghem,比利時),尼德蘭樂派
嘉布里耶利(Giovanni Gabrieli,義大利),威尼斯樂派
維拉爾特(Adrian Willaert),威尼斯樂派
Jacques Buus(福萊樂派)
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義大利),威尼斯樂派
Nicola Vicentino(義大利),威尼斯樂派
Cipriano de Rore(福萊樂派)
Gioseffo Zarlino(義大利)
中世紀(宗教教育):受來世理想的影響,著重教會人才的培養。教育內容重聖經傳授讀寫。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文主義為本質,教育旨在培養具有文化素養的文化人。
宗教改革
杜飛(Guillaume Dufay,法),尼德蘭樂派。
羅馬先後征服了迦太基、敘利亞、馬其頓、希臘等地,迅速擴張成為一個跨陸大國。
前期羅馬帝國:隸農的盛行使奴隸制生產關係得到局部改善,因而使經濟有所發展。(實用教育:著重實用人才的培養,使人民成為雄辯家、法治人才)
羅馬危機時期:帝國危機充分表現在經濟方面,農業與手工業衰落,商業和城市經濟蕭條;政治方面,統治階級內訌, 人民發動起義,外族入侵。基督教迅速發展,反映危機深入思想領域。
三十年戰爭
胡司約翰(John Huss, 1371~1415)將聖經翻譯成為平民 使用的捷克文,亦用捷克文傳道,深受捷克人民的喜愛。
人文唯實代表人物-穆爾卡斯特 穆爾卡斯特(注重母語教育的教育家,Mulcaster, 1531~1611,英)為英倫公學聖保羅(St. Paul's)的 名校長,認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自私,將教育的福利只施及少數的貴族或菁英,而未能使廣大的平民 享受教育恩澤。提倡以「自然的英語」教導每一位英國人。 I love Rome, but London beter. I favor Italy, but England more. I honor the Latin, but I worship the English.
黑死病在歐洲蔓延
人文·社會唯實代表人物-拉柏雷 拉柏雷(Francois Rabelais, 1483~1553,法)出版其代表作《父與子》(Gargantua and Pantagruel),藉此書諷刺強記及死守教科書之弊病,強調自然知識、保健與品德的重要。 認為孩童有天生的求知慾,鼓勵孩童Do what thou wilt,強調全人教育。 「收到這封信,孩子開了心胸...亟欲從研究中獲取好處...」(人文唯實) 「至於有關大自然的研究,我要你去作精確的研究...玩、唱、舞、翻滾於草原,找尋鳥巢、 抓取鶉鳥,網捕魚、蛙或蟹,雖然無唸書,卻獲益良多」(社會唯實)
布肯哈根(John Bugenhagen,1485~1558,波蘭),路德威丁堡大學的同事,日爾曼國民教育之父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國民教育之父
梅蘭克吞(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德),路德威丁堡大學的同事,日爾曼先師
喀爾文(Jean Calvin;1509年7月10日-1564年5月27日,法)瑞士宗教改革宗
使徒保羅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 消除知識的障礙 1. 種族偶像(Idols of the Tribe):習俗、族群之蔽。「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 如月」、「人為萬物的尺度、萬物皆備於我」。來自人心本身先天的缺陷所形成的偏 狹成見,構成阻礙,形成自大、杜撰及判斷力易受意志及情感所左右。 2. 洞穴偶像(Idols of the cave):自我、感官之蔽。「凡人之患,在蔽於一曲,而闇於 大理。」由於個人的氣質與來自於感官的遲鈍與無能而造成偏見。 3. 市場偶像(Idols of the market):言語、傳播媒介之蔽(文字之迷惑,大抵因為「曖 昧」(vague) ,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及「歧義」(ambiguous),如「請裁」或 無實物與之呼應如「第一動者」、「火的元素」等)。來自觀念不清的語言文字,所造 成的文字之爭。 4. 劇場偶像(Idols of the Theatre):學統、權威之蔽(三種“舞台劇”「玄想型」 (sophistical)、「經驗型」(empirical)、「迷信型」(superstitious) 。人不能有獨立 思考僅盲目信奉傳統與權威。
人文·感官唯實代表人物-拉德凱 拉德凱(Wlofgang Ratke, 1571~1635,德)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1. 提出以德文作為「統一語文、統一政府、統一宗教」(人文唯實) 2. 教學主張「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先母語後外語(感官唯實)
人文唯實代表人物-米爾頓 詩人米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英) 大力提倡母語,「語言只不過是一種工具, 來傳達有用的知識讓人了解。雖然一位語文學家以通曉世界各地語文為榮,但如果他只 知文字及字典,這就不是一位有學問的人了。...」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法)「我思故我在」; 思考使人類異於禽獸,懷疑更是思考的重大特徵。
感官唯實代表人物-康米紐斯 康米紐斯(John Amos Comenius,捷克) (1)教育觀點:為培養虔誠信仰、高尚道德與追求豐富知識。 (2)教學內容:實物為主。圖畫書可補實物之不足,如《語 文讀本-世界圖解》(Orbis Pictus)。 (3)教學方法:a. 重感官、實物;b. 順乎自然秩序; (4)教育計畫:母親膝下學校注重「外感官」,重視生活教 育。似春天。母語學校注重「內感官」,全民入學,並 以方言教學,以世界圖解教導泛智百科,以想像及記憶 力為主,似夏天。拉丁學校又稱「泛智學校」,實行百 科教育(廣域課程),側重七藝即判斷力的培養,以「領 會及判斷」為主,注重悟解,似秋天。大學僅收容精英 份子,陶冶「意志」,以神學、醫學、法學、哲學四大 科目為主,似冬天。不但要求廣博,還要精深。 (5)其著作《大教授學》(The Great Didactic),提出如下教 學方法:(a)大班教學,採用「班長制」。(b)集中注意的 方法。(c)教師地位的重要性。是把一切事物教給所有人 類的全部藝術。
經驗主義·社會唯實論代表人物-洛克 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英) 一、身體的鍛鍊:「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這句話雖簡短,但卻是活在這個世界上 最足以描述的幸福狀態」。 二、品德的陶冶:屆環境(教育力量)訓練崇理貶欲、對上帝有清楚的概念、養成彬彬有禮的習慣。 三、智育:了解學童好問是天性,並藉由感官及實用教學了解真相,語言的學習注重練習,而非 熟記文法或修辭規則。 非必要絕不體罰。
盧梭(高唱自然教育,Rousseau, 1712~1778,百科) 主張兒童為教育的中心,教育的重點由成人轉為兒童,史稱「教育界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造之物,一切皆善;一經人手,全都變惡」(Everything is good it comes from the hands of Maker of the world but degenerates once it gets into the hands of man.) 自然教育是:(1)消極教育(negative education)。(2)「實物教學的教育」。(3)「尊重 兒童價值的教育」。(4)「是要能發展幼兒天生的稟賦,使其自然生活,而提倡自然 主義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提供一個滿足最低需要的自然環境,教師須守護兒童善性, 使個體能依循天性稟賦而自然發展。理想的教師應依次讓兒童使用視覺、觸覺、聽覺, 去體驗周遭事物,並注意不讓孩子養成假手他人、命令他人做事等不良習慣。教師的職責 並不在於教導,而在於幫助學生發現 行為準則,給兒童自由,並仔細研究他們的語言及動作,藉此引導他們,不灌輸或教訓, 不揠苗助長,讓兒童發現自我並掌握發展規律。
巴斯道(J. B. Basedow, 1724~1790)-泛愛學校(philanthropinum): 「泛愛學校」本意為 「根據自然」(according to nature),其係將盧梭自然主義教育之 理念付諸實現。 1. 教育方式:(1)順乎自然的教育方式並重視兒童。(2)男女同校。(3)感官教學-自然法 教學:a. 康米紐斯的世界圖解;b. 巴斯道自編的《初級讀本》(elementary work):世界 第二本有圖畫的教科書。 影響:巴斯道與康培(J. H. Campe)刊行德國最早之教育刊物《泛愛教育雜誌》 (Pedagogical Review and Philanthropic Journal)。 以兒童觀點撰寫兒童讀物,如李特(Karl Ritter)的《格林童話集》(李特係泛愛學校 所培養出),為泛愛學校、自然主義最直接之貢獻。
法國大革命
普及教育-米拉保伯爵(The Count de Mirabeau):於 制奏會議(the constituent asembly)上提出 「設立一 種公共教學制度,收容全體國民以實施不可或缺的教 學,一律免費。」
革命家兼哲學及數學家康多塞侯爵(The Mar-quis de Condorcet,百科): 1. 普及教育:「不能配合普及教育的實施之政府,經過波折後會被 破壞無疑。在無知及敗壞的人民當中,這種政府會沉淪而成為不 能保護人民和平的政府,即無政府或獨裁政府。」 2. 女子教育:主張教導女子所有基本學科瑀和男人職業有關的相關 知識。 3. 繼續教育:提倡繼續教育,人們離開學校後應繼續學習,建議學校 每週日舉辦演講。
女子教育-塔力蘭(Tallerand):主張全民教育必須包含女子教育,應設立學校以代替女寺院教育。
感官教育-康底拉克(Etienne Bonnot de Condillac,百科),說明感覺 對教育的重要性。並進一步指出感覺能力與推理能力可以同時運作。
感官教育-赫爾唯舍斯(Clande Adien Helvetius,百科)。 大唱環境第一及教育萬能。人心之險惡,乃因習染惡劣環境使然, 接受良好教育,改革憲法規章,能產生完美之人。
伏爾泰(Voltaire),百科全書編撰者之一。「理性開始時必須建立在領導者心中,然後才依序漸漸地下放,如此 在終了時,才可以用理性來統治人民。人民屆時甚至沒有察覺出理性的存在,但在他們體認到君主之溫文有禮, 就會起而效之。」 「我不贊同你的意見,但是當你表示你的意見而遭受生命威脅時,我死命保衛你。」
迪德羅(Denis Diderot),百科全書編撰者之一。
孟德斯鳩(Montesquieu),百科全書編撰者之一。
拉美都里(La Mettrie),百科全書編撰者之一。《機器人》 (L' Homme machine, 1747),將傳統玄妙的形上又神祕的 哲學話題,棄置不顧,而把人類心性上的運作,比喻為可以 操控的有機器械。不只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整 個社會國家的走向,都可以在理性的安排下,步上進步的境界。
康德於克尼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講授 教育學,並將講義編輯成書,即學界所熟知的《康德 論教育》(Education by Immanuel Kant)
康德二度於克尼斯堡大學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講授教育學。
教學理念-直觀(Intuition) (1)知識的「直觀」: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讓兒童「直觀」自然界。 ①感官及自然的教學,譴責只重文字的教學。 ②以種子萌芽來比喻教育的過程,找到這自然的法則就可以找到教學方法上的普遍心理法則。 「從龐然大樹的種種中,首先萌生一個幾乎無法察覺的種子,然後也幾乎看不出的,它就天天且時時刻刻,漸漸的首先開展出莖、枝、 幹、小芽,然後掛著會消褪的葉」 「我們尋找的法則,就是人性發展的法則。我相信,這些法則一定與物理上的大自然相同。我也相信如果找到此法則,那就可以安全的 找到教學方法上的普遍心理法則。」 ③「數、形、語」:由簡單而複雜,由容易而困難,由近而遠,由具體而抽象,都是「心理化」的教學原則。 ➊數:以具體實物的數量、性質、計算等為教學內容。而「數」的實物教學,可以就地取材,到處皆是。 ➋形:即具體實物的外表、輪廓、形狀、比例等。如直線、斜線、角線、曲線;三角形、四角形、菱形、圓形、多角形;白色、黑色......等。 ➌語:用母語先將語言文字的教學分析為「字母」,如a、b、c;其次組合這些字母,甚至毫無意義的字母聯合,然後練習「字」,最後才是 「句子」及「文章」的教學。
(2)品德的直觀:讓兒童「直觀」師長之愛。即所謂之「身教」。 ①裴氏主張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好比園丁:教師以實際行動來照顧學童,猶如園丁耕耘他的花園一般。「愛」就是永不熄滅的火種,也是永不 枯竭的水源。 ②教育愛與體罰 ➊不應對學童施暴 ➋有了愛,則責罵甚至有時施以皮鞭,學童更覺難過。 ➌學童領受愛之後,才能熱心的學習。
裴斯塔洛奇在「新莊」(Neuhof)
裴斯塔洛奇在「斯坦茲」(Stanz)
裴斯塔洛奇在「白格村/布格多夫」(Burgdorf)
裴斯塔洛奇在「依伏頓」(Yverdun)
裴氏夫婦的獨子降生,取名為Jean Jacques,是仰慕 盧梭的具體行動。參照愛彌兒的內容,每天把教育兒 子的經過及兒子生長的情況紀錄下來,以實際觀察方 式瞭解兒童,開後世用歷史研究法研究兒童的先河。
一戰
南北戰爭
改善校園環境的巴納(Henry Barnard) 1. 校園建築(School Architecture)含有文化、精神、及人文氣息,不是單純的只有物質上的建構(School Building)而已。 2. 學校建築也是完成教育功能中完整的一部分。 3. 學校建築絕無歧視設計。
盛行班長制,即「導生制度」,教師利用數名 年長及學習能力優異的學生,當導生或班長來 指導其他學生學習。:其特色為 1. 省錢、便宜廉價。 2. 效率大,因以班長代教師勞。 3. 以獎牌、獎狀、優點牌等可以換取獎品的代幣 獎勵學生,使其相互爭勝。 4. 促進平民教育的普及。 5. 引起世人重視平民教育的師資養成問題。
皮亞杰(研究兒童認知發展,Piaget,1896-1980,瑞士) 一、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基本要義 (一)認知結構與基模 (二)組織與適應 (三)平衡與失衡 (四)建構主義的觀點 二、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階段觀 (一)感覺運動期:最初只是簡單的反射,而後逐漸從學習中變得複雜,由身體的動作發展到心理的活動。→目的性動作→運用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 (二)前運思期:① 中心化:不能具有守恆的概念②不可逆性③自我中心:三山實驗 (三)具體運思期:①序列化②去中心化③守恆概念④分類及類包含的能力。 (四)形式運思期:①假設演繹推理②命題推理③組合推理 二、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的評述 (一)確認兒童心智成長的內發性與主動性→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二)發展先於學習的論點缺教育價值:教育心理學上已有無數的研究證實,自幼生長在缺乏文化刺激環境的兒童,其心智發展較慢,小學入學後 較多學習困難。已開發國家之所以普遍加強學前教育,其原因即在於此。 (三)新皮亞杰主義(neo-Piagetian):後形式思維採辯證思維的歷程;從問題的正反兩面去分析研判,權衡利害得失之後,選出較好的答案。
About & Feedback
Соглашение
Приватность
Библиотека
FAQ
Support 24/7
Cabinet
Get premium
Donate
The service accepts bank transfer (ACH, Wire) or cards (Visa, MasterCard, etc). Processed by Stripe.
Secured with SS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