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的挑戰之一:華雅各 (jan 15, 1875 – mar 1, 1877)
Description:
P351
和加拿大同工的關係上,馬偕則經歷不少負面的張力。
開始,他一直期待海外宣道委員會能派具有醫學專長的收者前來協助。然而,當兼有牧師和醫生身分的華雅各(J.B.Fraser)全家抵達時,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卻不如預期,華雅各的不諳台語是其中因素之一,兩年後(1877),華雅各因師母過世而被迫帶著三個女兒返回加拿大。隔年(1878),閏虔(K.F.Junor)牧師全家抵達淡水,但情況更糟,他的幼子於三個月后病逝,他也被控工作不力、帳目不清,更在馬偕回國期間因得罪英國領事而製造不少事端。後來,等他返回加拿大後,馬偕及台灣本地教會堅決反對他再來。
P352
一、文化震盪
馬偕之後的幾位宣教師,除了吳威廉以外,都有語言適應的問題(不諳台語),而這恐怕是諸多問題的根源。Myron Loss 在論及文化震盪(Culture Shock)時,特地分析了語言層面所可能帶來的衝擊:
『文化震盪的另一個來源是語言震盪。語言震盪⋯是在人際關係上受到最多刺激的領域。對新來者來說····他與別人交主要工具被剝奪了,致使他不斷犯錯,被重新放在小孩子的水平⋯⋯事情似乎不再是想當然和順順利利⋯⋯這導極度緊張。』
因著語言溝通的障礙,使得磨劍十年的新手宣教師在他鄉異地毫無用武之地,雖然滿肚子洋墨水就是無法在宣揚福音的使命上能有所著墨。甚至面對「自己不斷犯錯」、「重新又被人放在小孩子的水平」等種種的尷尬處境,在精神心理衛生層面日積月累,不僅自己容易生出自我否定、價值闕如的意念,人際關係的問題也將會層出不窮。不論是健康
的(與自己)、人際的(與人)、甚或是靈性的(與上帝)「疾」,終將會影響宣教的心志,墜入惡性循環的深淵。
P353
另外,對新手宣教師而言,分離的焦慮更在文化震盪之先。『對大部分初次前去宣教的宣教士來說,到宣教工場的經驗就好像嬰孩離開母胎一樣。他們離開了家人,朋友和教會的支持系统,去到一個陌生且往往是敵對的環境。』無形之間容易產生失落、恐懼、焦慮、抑郁、鄉愁等複雜的感知,加上面對文化衝擊的壓力,使得宣教師內在的心靈世界瀕臨「崩耗」(burn out)的危機,同時極有可能造成情感創傷,並表現於外在的行為和態度。Ken Williams對此曾提出呼籲:「一個人背負著》重的內在壓力時,心裡便會將困難誇大,也將自己的看法當為事實那樣去反應·····未經治療的傷害可以引致期望和態度出現嚴重問題。這三者是互相加強的。」
在上述對於宣教師所面臨的課題有了基本的認識,將有助於接下來對馬偕和他的那些同儕宣教師關係的梳理,概略如下:
二、華雅各(James B.Fraser 在台2年:1875-1877)
『因此教會應該努力拆毁撒但的堡壘並建立錫安的城牆。為了這個偉大的目標,我祈禱上帝很快地為教會呼召一位年輕人,願意因著單純愛主的心·明白耶穌基督對我們永不離棄的愛,到這個小島上來,擔負起醫療宣教事工。』
這是馬偕在1872年5月3日寫給瑞德牧師的信中深切期盼有合適的醫療宣教人才可以加入,協助發展海外醫療的事工。1872年6月21日寫給麥威廉牧師的信函又再提及:『我祈求上帝從我們教會差派從事醫療工作的宣教師,前來福爾摩沙的這個地區。』
馬偕獨自撐過頭三年,終於在1875年初華雅各全家抵達淡水,開啟團隊事奉的新頁。但在歷經兩年共事,華雅各因妻子過世返回加拿大之後,馬偕明確反對宣教委員會再派華雅各回北台灣工作,他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去留為籌碼向宣教委員會表達無法再和華雅各同工。馬偕當下的反應激烈,甚至以「不受歡迎的人」來形容華醫師,並擔憂華醫師若再做下去會「搞砸」宣教區的事工。馬偕認為當時已有林格醫師協助醫院的工作,實在不需要兩位醫生去做。
Added to timeline: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