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 (jan 1, 1330 – jan 1, 1377)
Description:
百年戰爭的歷史漫長、繁瑣而且充滿傳奇色彩,把握三個線索即可理清這段歷史的脈絡。
第一個線索是軍事變革。作戰武器和作戰模式的改變是如何影響戰局的。
第二個線索是國內農民起義。英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會對戰爭進程和國家產生什麼影響。
第三個線索是民族意識和領土觀念。一場王位爭奪戰爭如何演變為具有民族意識形態的戰爭,對兩國未來發展有什麼意義。
《百年戰爭簡史》,這本書講的是1337年至1453年,英法兩國之間爆發的一場持續一百多年的戰爭,這也是世界最漫長的戰爭之一。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直接塑造了英法兩國的現代基本形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國家”這個定義,直接來源於1933年的《蒙特維多公約》。公約的第一條規定了國家應具備的幾個要素,包括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而百年戰爭對於英國和法國的這些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你現在所看到的英法兩國的版圖、你經常提到的法蘭西民族、你所熟悉的英語,以及英法兩國不斷完備的中央集權能力,都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的這次戰爭。
回到中世紀你會發現,從11世紀開始,英法兩國一直都是一個無法分開的整體。兩國統治階級在血緣關係和政治從屬上緊密相連。直到14世紀末,盎格魯·諾曼法語仍然是英國統治階級的口語和書面用語。作為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小時候竟然還需要專門學習英語。
不過,到14世紀中葉,一系列長期積聚的矛盾爆發了,兩國開始分道揚鑣。分手的方式是一場漫長血腥的戰爭,其間還伴隨著瘟疫災荒、農民起義,以及上層政治鬥爭。這一切都深刻改變了兩國未來的發展道路。
所以,了解這一段歷史,絕不是讓你聽一段冗長的戰爭故事,而是在把握英法兩國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型期。這是我們認識今天的英法必不可少的一塊知識拼圖。
第一部分,我們從軍事變革這個線索來審視這段歷史。
前面提到,中世紀的英國一直跟法國嵌套在一起。兩國貴族之間互有通婚,英國王室在法國土地上保有多塊封地。比如法國西南部的阿基坦(Aquitaine)公爵領就是英國王室的重要收入來源,這裡的稅收有時候比整個英格蘭獲得的還要多。不過,請你注意,由於英國國王兼任阿基坦公爵,就這一點而言,英國和法王是封臣和封君的關係。
從這裡可以獲得兩個信息。第一,英法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第二,英國國力要弱於法國。
那為什麼這兩個國家會發生戰爭呢?主要是時局所致,法國國王從13世紀開始就在推進國家統一管理,並將各路貴族依次製服。 1328年,統治法國三百多年的卡佩王朝沒有了男性繼承人,法國王位轉移到了王室支系的瓦盧瓦家族,新任國王即位後繼續推進中央集權化運動。 1337年5月24日,法國國王宣布剝奪時任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對阿基坦公爵領的權利,百年戰爭正式打響。
從英國這邊來看,愛德華當然要保住傳統利益。而且,愛德華的母親還是法國前國王的親妹妹,也是當今國王的堂妹。許多人都認為輪不到瓦盧瓦家族繼承王位。同年10月,愛德華對法國國王下達戰書,宣誓自己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
由於各種原因,這場大仗斷斷續續打了116年,英法雙方各經歷了五任國王。從戰局來說,戰爭主要在法國土地上展開,雖然最後法國獲勝,但在大部分時間裡,英國相對於法國都擁有巨大的軍事優勢。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相對弱小的英國能佔據優勢呢?
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一個線索,軍事變革。請注意,百年戰爭期間的軍事變革不僅決定了戰場的勝負,還對中世紀的作戰模式,以及兩國的政局和社會都產生了影響。
中世紀的戰爭以騎兵為主導,主要是貴族的事情,因為只有貴族才有能力置辦馬匹和武器。先來看看法國的軍事情況。法國騎士階層是法王最大的財富。一個全副武裝的重裝騎士(man-at-arms)配備訓練有素的巨型戰馬,就構成了一個重騎兵單位,相當於中世紀的坦克。一支這樣的部隊在相對狹窄的戰線上發起衝鋒時,就會形成壓倒性的打擊能力。在基督教世界近300年時間裡,這種重裝騎兵幾乎贏得了所有重要戰役的勝利。
反觀英國,情況並不樂觀,不僅曾慘敗於法國,還常常遭到蘇格蘭的掃蕩。不過正是在與蘇格蘭的糾纏中,愛德華摸索出一種新型作戰方式,那就是下馬作戰與弓箭手相配合的模式。這一變革將給接下來英法戰爭帶來巔峰性的改變。下面,我們就以發生在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為例來具體看一下。
在這次戰役中,愛德華有大約1.1萬人,包括7000名弓箭手、2000名重裝騎士、500名輕裝槍騎兵,以及1500名刀斧手。英軍提前佔據了地形優勢,面向一條向下延伸的斜坡,弓箭手擁有無比清晰的射擊視野。而法王的兵力是愛德華的三倍,至少有3萬人,其中還包括2萬名重裝騎兵。
戰鬥打響,法軍一方的十字弓手排成一列準備射擊,但英國弓箭手搶先一步放箭,十字弓手紛紛倒地。重裝騎士隨後發起衝鋒,但是面對密集的箭雨,騎士的盔甲與身體被刺穿,馬發瘋似得亂竄亂撞。史學家形容,那些被射殺的馬屍一具具堆疊起來就像“一窩凌亂的豬仔”。
當然,也有一些法國騎士衝到了英軍陣前,卻被嚴陣以待的士兵用劍和戰斧砍倒了。法國軍隊共發起15次沖鋒,“從太陽落山直至後半夜”。但在英軍的箭雨下,每次沖鋒都是在混亂中開始、在混亂中結束。
這場仗打下來,勝負可想而知,英軍大獲全勝。據記載,英軍一方的傷亡不到100人。而法軍陣亡了1500多名領主和騎士,損失的普通士兵則超過了一萬人。
愛德華打贏了西歐歷史上的一場大勝仗,在克雷西戰役之前,人們很少將英國人看作是軍人,認為法國才擁有歐洲最強的軍隊。但是,從此以後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成為了基督教世界中最有名的指揮官之一。這與長弓在戰爭中有效使用是分不開的。
長弓的強大戰力,一直都是英軍在百年戰爭中持續取勝所依賴的重要優勢。另外,這種武器的廣泛使用也引發了軍事戰術史上的革命,戰無不勝的騎兵竟然被打敗了。
那這些長弓兵是什麼來頭呢?是貴族嗎?當然不是,他們多是出身低微的普通人。
你想,要使用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武器,必須要有敏銳的反應力、強健的體魄,以及嚴格的紀律組織、協調配合能力。這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和實踐,這顯然是騎著高頭大馬的貴族不會去做的。當時英國的自由農都有義務要服兵役,因此造就了許多素質良好的長弓兵。
從13世紀後期,愛德華一世時期起,英格蘭每一個村莊都要為國家的弓箭手部隊做貢獻。根據法律規定,所有農夫每週日都要練習射箭。到1346年克雷西戰役的時候,長弓的規格更加標準化,倫敦塔內甚至還有一座生產弓箭的大型兵工廠。
弓箭手本質上是防禦部隊,但是在合適的地形條件下,當面對敵軍衝鋒時,弓箭手就會發揮出決定性作用。在這裡補充一下,前面提到的“下馬作戰”,主要指的是騎射手,因為他們在馬背上無法進行射擊,所以騎射手在作戰時必須下馬,這樣才有機會施展拳腳。
長弓兵的優勢在隨後的1356年的普瓦提埃戰役、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這個兵種的戰略地位被不斷鞏固。
你看,在沒用長弓兵以前,英軍作戰也是由貴族騎士主導的。但英國騎兵顯然無法跟強大的法國騎兵正面抗衡。不過,英國通過發動平民的力量,組建了長弓兵隊伍,徹底扭轉了力量對比,主導了百年戰爭初期的戰局。那為什麼百年戰爭最終獲勝的是法國一方呢?答案還是軍事變革。風水輪流轉,法國也依靠這一點取得了最終勝利。
九十多年後的英法兩國已經發生了巨變,時任英國國王是軟弱無能的亨利六世。掌握朝政的大貴族認為,應當不計代價與法國講和,以此保住英格蘭在法國的利益。而時任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卻在動用巨資改革軍事。
查理七世首先組建起一支常備軍。 1445年,他頒布詔令建立了15個“百矛軍”。 “矛”就是“矛頭”的“矛”。每一“矛”(lance)都是一支6人小分隊,包括1名重裝騎士、2名弓箭手和3名有武裝的編外人員。一年後,法王查理已經有20個這樣的“百矛軍”。這支軍隊裝備精良而且紀律嚴明。最大的創新是,這支軍隊能夠長期存在,而不是像此前的軍隊一樣,在短暫的敵對狀態結束後就解散了。他們享受良好的待遇,可以專心於軍事事務,避免了臨時武裝魚肉百姓的情況。
查理還花了很多錢打造砲兵,特別是發掘了一位名叫讓·比羅的高超砲手。查理令他負責改進火砲,使其更加現代化。通過不斷改進火藥研磨、火砲鑄造技術,一支叱吒風雲的法國砲兵被打造出來,後來法國在歐洲的陸軍強國地位就是這時奠基的。
正是憑藉這支職業化的新型軍隊,英國人被一點點趕出法國土地。法國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在你看來,砲兵是什麼人擔任的呢?答案也是平民。這個道理和英國的長弓兵是一樣的。換句話說,法國也在動員普通人的力量。
回頭看一下第一部分。法國本來佔據著中世紀戰爭模式的優勢,卻沒能在與英國的作戰中迅速反應做出改變,因此屢遭敗績。英格蘭在改變作戰方法後,通過一次次的勝利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而不斷的失敗迫使法國絕處逢生,最後在軍事技術和作戰模式上實現了進步。火砲的改進和使用,以及職業軍隊的培養都為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從軍事史的角度來說,百年戰爭也因此成為研究軍事繞不開的一個重要課題。
第二部分
前面說了軍事改革在戰場中的重要意義,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把握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二個要素,國內的農民起義。也就是發生在1358年法國扎克雷起義,以及1381年的英國瓦特·泰勒農民起義。
明明是在說兩國的百年戰爭,為什麼扯到國內農民起義呢?請你注意,這兩次農民起義不僅與百年戰爭的進程緊密相關,還是理解英法兩國這段歷史發展的重要暗線。
說到農民起義,中國人肯定很熟悉。在中國古代歷史中,農民起義一直都是王朝更迭的重要推力。不過,我並不是要給你介紹兩次分別發生在英國和法國的農民起義,而是要和你一起了解英法兩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刻。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兩次農民起義在英法兩國的歷史上佔據了獨特地位。首先,它們都發生在百年戰爭期間。其次,兩次起義都是英法各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沒有之一。雖然這兩次起義最終都被鎮壓,但兩國的封建社會結構卻受到劇烈衝擊,農奴制開始走向終結。
下面,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
首先說的是發生在1358年法國的紮克雷起義。 “扎克雷”來源於“扎克”(jaques)一詞,這是法國封建領主對鄉下人的蔑稱,可以理解為“鄉巴佬”。可見,在當時貴族眼裡,這就是一場“鄉巴佬暴動”。從這個叫法你就可以感受到當時的貴族對於這次起義的厭惡。
其實,扎克雷起義對於貴族來說,絕不止是厭惡,更多的是恐懼。面對連年戰爭,遭受傷害最嚴重的就是農民。他們不能像領主和商人一樣,躲在城堡里或高牆後。而他們又無力自衛,所以飽受蹂躪。農民們不僅無法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連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農民還被自己的領主欺凌,領主們搶走農民的糧食和牲畜,用來彌補稅收損失。更何況,這一系列重壓的時代背景卻是大饑荒。因為,從14世紀初開始,法國就遭遇了不斷的糧食危機。這些因素都在1358年積聚爆發為農民起義。
這是一種典型的無路可走下的反抗,農民的憤怒最終導致他們的起義行為展現為一場場暴動。起義浪潮很快蔓延到巴黎北部的廣大地區。但因為沒有組織,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起義,在兩週內就被裝備精良的軍隊徹底鎮壓了。那這樣一場迅速覆滅的農民起義會留下什麼影響呢?
最直接的就是對貴族的震顫。據說一名婦女在遭到十幾個男人強暴後,被迫吃下了被烤熟的丈夫的肉,最後與兒女們一同被殘忍地折磨致死。扎克雷起義像利劍一樣,刺傷法國貴族,也深刻震動了整個西歐社會。此後,法國上層不得不認真考慮民眾的訴求,這在客觀上反映了中世紀晚期法國封建領主影響力的衰退,以及農民獨立性的成長。
這樣的農民起義風暴在二十多年後也發生在英國,要提醒你,英國的農民起義對英國的影響要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
愛德華三世以及他的兒子黑太子在法國取得了眾多軍事勝利,但當他們離世之後,英國並沒有保持好運氣。黑死病從歐洲大陸蔓延到英吉利海峽對岸,席捲了英國。這場瘟疫導致英格蘭大量人口死亡。英國國內勞動力成本隨之提高,活下來的人們要求獲得更高的報酬。
不過,為了維持對法作戰和本土自衛,英國政府需要收取更高的稅收,政府和民眾的主張背道而馳。到1380年,國家徵收的人頭稅甚至已經翻到三倍,不少官員藉機中飽私囊,農民的積怨就此爆發。
這次起義跟二十多年前的法國農民起義不同,主要有兩位領導人。其中一位是神父約翰·鮑爾,據說他在佈道強調,《聖經》告訴我們人人皆為兄弟,農民和貴族不無二樣。另一位領導人是瓦特·泰勒。他參加過對法戰爭,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很多人都被他動員起來。因此這次起義後來也被稱作“瓦特·泰勒起義”。
起義者呼籲平等,要求廢除農奴制,罷黜貪官。他們喊出一句震古爍今的名句“當亞當耕田,夏娃織布,誰是貴族?”這句話用原文讀出來,更能體會到民眾的情緒,“When Adam delved and Eve span, who was then the gentleman?”
洶湧的起義者衝入倫敦四處洗劫,並殺死多位高級貴族。迫於壓力,國王出面與起義者談判。但是,等待起義者的卻是一場陰謀,瓦特·泰勒被殺死。起義者的訴求得到國王口頭答復後受騙散去。貴族藉這個機會進行反撲,對起義者實施的絞刑持續了整個夏天。
這次起義只維持了兩個月,農民們並沒有達到他們的既定目標,但對於英國來說卻意義深遠。下層民眾向貴族階層發洩了不滿,證明了他們是有能力動搖社會秩序的。英格蘭上層統治階級進一步認識到下層的苦難,以及調整現行封建制度的迫切性。此後,人頭稅再也沒有被徵收過。這次起義也被後世視為中世紀英格蘭農奴制開始走向終結的標誌。
借用農民起義這個線索回看百年戰爭。這兩次農民起義其實正是百年戰爭在英法兩國國內的延伸。統治階級為了維持對外作戰而向民眾增發稅收,因此激化了雙方的矛盾。而農民起義的爆發進一步動搖了中世紀傳統的封建社會結構和統治模式,並埋下了激進政治的種子。就後續的百年戰爭而言,兩國交戰不得不考慮國內民眾的感受。英國的人頭稅取消後,英國財政受到直接影響,對法戰爭進入數十年的低潮期。農民起義也帶來政治大洗牌,英國王室的旁支在不久後奪取了英國王位,掀起了新一輪的對法戰爭。
第三部分
換個角度來說,這場綿延一百多年的戰爭在後期有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從最初的王位爭奪戰,逐漸演變為具有民族意識形態的戰爭。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轉變呢?
我們還是先來說說法國。 15世紀初的法國再次陷入節節失利的狀態,英國藉著法國國內政治分裂不斷擴大勢力範圍,佔領了法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甚至還掌控了巴黎。法國王太子查理在法國中部艱苦抵抗。
1428年,在一次作戰中,查理被圍,不斷的失敗使他逐漸喪失希望。這時,一位17歲的牧羊女,來到他的面前,這就是聖女貞德(Jeanne d'Arc)。她聲稱自己在家鄉聽到了聖人的召喚,要她把英國人趕出法國。
太子打算讓她去碰碰運氣,因為無數失敗已經讓自己信譽掃地,法軍的士氣也非常低落。
戰爭打到現在已經進入到了爭奪道義制高點的階段。英國人認為,我們在法國的戰爭是正義的。理由是,英軍在法國所向披靡,說明得到了上帝的幫助,既然是在踐行上帝的意志,那自然是正義之舉。而法軍呢,本土作戰還不斷失敗。所以,法國土地應該交由正義的英國國王統治。軍事勝利加道義旗幟,完成了英軍侵略行動的循環論證。
不過,現在有了貞德,法軍的行動也將變得神聖。在查理的支持下,貞德協同4000部隊向奧爾良進發,突襲了英軍的主要工事,英軍敗退。法國人這下子都相信,貞德的確是上帝派來拯救這片土地的。飽受苦難的人們應該團結起來趕跑侵略者。
王太子也證明了自己的合法性,軍事勝利和正義之戰幫助他名正言順地繼承了法國王位,加冕為查理七世。法國人相信,上帝是反對英國人的。
那英國人應該怎麼應對呢?
就在這時,貞德被俘虜了。英國人想到一個惡毒的招數,那就是在宗教審判中判定貞德為女巫,實際上是在對查理進行道德抹黑。因為,既然貞德是女巫,那查理就是在藉助魔鬼之力竊取王位,正義還是屬於英國人。 19歲的貞德遭受了火刑,行刑者還將她燒焦的屍體拖出來,讓人們清楚地看到,她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女人。
雖然貞德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把英國人徹底趕走,但法國的情況已經在逐漸發生變化。法王查理七世下定決心要把英國人趕走。他一方面整合了法國各個派系的勢力,另一方面不斷提升軍隊作戰能力,法國最終戰勝英國,聖女貞德也得到平反。用一位史學家的話來說,“貞德將一場枯燥乏味、普通人民深受其害卻不感興趣的王朝衝突,變為一場熱情激昂的保家衛國的聖戰。”此後,她的故事成為法國人的共同記憶。一位少女即使在面臨火刑時,仍然堅信她聽到了來自上帝的聲音,竭盡全力反抗侵略者。無論那個聲音是真是假,她的事蹟都足以讓法國人熱淚盈眶。
從拿破崙時代開始,聖女貞德正式成為民族象徵,自由派強調她出生於卑微但心懷人民,保守派強調他對國家民族的忠誠。二戰中,貞德更是成為法蘭西抵抗外敵,持續鬥爭的民族符號。
再來看看英國,在百年的戰爭中,英格蘭的民族意識也在覺醒。長期以來,英國貴族說法語,英語只是下等語言。但是當英軍在法國土地上不斷獲勝時,英國人的自信心逐漸成長起來,英語變得越來越時髦。英國著名小說家杰弗裡·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用當時普通人的語言,英語寫成的。英語逐漸從底層平民走向上層貴族,最終成為了民族共同的語言。
同時,當英國人的持續取勝,開始把法國人看作他們天然的獵物時,對法國人的仇恨和輕視就逐漸滋長。有這樣一句詩,“法國無賴,你除了酗酒什麼都不做。”可見,百年戰爭在英國民族主義崛起的過程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
那百年戰爭以英國退守不列顛島告終,這是英國的失敗嗎?或許並不是。對於英國來說,這是個新起點,英國不需要再耗費人力物力維持孤懸歐陸的斑塊飛地,可以專心致志處理自己的事情。從此,不列顛島成為英國版圖的基礎,成為英國發展的基本盤。如果沒有百年戰爭,英國沒有被迫退回不列顛,那還會有未來的海外拓殖,還會有“深藍帝國”嗎?或許歷史將完全不同。
對於法國來說,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貴族群體的大量傷亡,普通民眾生命財產遭受破壞,法國一時難以恢復元氣。不過,這也是個新的開始。法蘭西共同體的意識播撒在了民眾心中。在這片土地上,我或許不認識你,但是我們一同遭受過英國的侵略,一同分享過聖女貞德的故事,那我們就是一個共同體。而對於法國國王而言,百廢待興的土地以及貴族的折損,客觀上為繼續推進中央集權掃除了障礙,一個真正強大的法國,將由此涅槃。
後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你覺得英法百年戰爭對於英法兩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這場耗時116年的戰爭,絕不只是一個軍事事件,而是一次國家的轉型與重生。軍事變革可以改變作戰方式,顛覆力量對比,由此帶來人們對於戰爭看法的轉變。而農民起義既是戰爭催生的結果,也是影響戰爭的要素,還是改變政治運作的力量。當戰爭進入到焦灼化、白熱化的時候,你我有別的觀念就會產生,這就是民族意識。
百年戰爭之後,法國從封建君主政體向近代的君主集權政體快速演進。英國的前進方向也是如此。
Added to timeline: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