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
AIzaSyAYiBZKx7MnpbEhh9jyipgxe19OcubqV5w
May 1, 2025
1399622
403482
2

首专录制 (nov 1, 2008 – oct 27, 2010)

Description:

2008年11月开始录音,从一开始决定录音到录完大概用了两年的时间,大部分在石家庄的红砖房中录制完成,余下部分在北京录制。

由于录音室旁边正在盖楼,乐队不得不在半夜录制,以躲避噪音。


(2011,音乐时空)
两年以后(2010),乐队的演出机会更多,他们也开始真正制作自己的第一张唱片。因为平时上课的关系,英语老师姬赓只能幕后操作,地面工作交给了成都人史立,带着鼓手小耕,这个在一本摇滚杂志作美术编辑的大块头跟着我在北京西南城转了一天,看不靠谱的印刷厂和便宜的后期作坊。最终,唱片的物理拷贝制作选在了顺义。文人和小宇、设计师阮千瑞和饭量大到惊人的马佳,一大票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废话,让我屡次想到家族生意甚至团伙作案。
……
第一版2000张售罄开始做第二版的时候,跑遍整个流程的史立已经俨然唱片业内人士,他像个商人一样,和光盘厂的经理称兄道弟、和印刷厂的销售员讨价还价。董亚千只是嘟囔几句自己对用纸的不满;这个理所当然的前台人物只对能看到的每一把琴或者每一块效果器感兴趣。也正是在董亚千把玩我们家那堆器材的时候,我才知道,第一版的钱里包括了董亚千卖掉个人作品所得。实际上,为了筹钱做唱片,乐队的每一个人都倾尽所有。这一点上,万能青年旅店和所有珍视自己第一张作品的音乐人完全一样。不过,他们愿意拿出精力去跑遍整个流程,这还是让我意外。因为,制作一张唱片的琐碎和充斥其间的各种反复,丝毫没有姬赓想象的那种写意。

(2011,好戏)
好戏:这一张专辑创作的这四年,大概一首平均花多长时间?
姬赓:这个不一定,有的歌很快,有的歌会拖很久。就可能某一个环节卡住了,会一直不能让自己满意。就得大家一起把问题解决了,才能录音,制作,出版。

(2012,Hit轻音乐)
Q: 《万能青年旅店》的录制好像拖了很长时间?
董亚千:是的,从三四年前就开始录了。2008年开始有了这么个录音的想法,想把做出来的歌录下来,于是就开始准备,但是录了快两年才算录制完成,整个过程可以说挺不容易的。那时我知道我们乐队的人并不适合去录音棚,就决定自己录,从准备设备到录音再到学习这其中的知识——事实上我又从头学习了一遍录音,为了得到期望中的声音就得自己慢慢研究。当然,这一过程中还要到处搞设备,东拼西凑,等到弄到了好话筒,又发现自己的房间不行,又开始装修房间,就这么一步一步,整个过程也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在准备的过程中,编曲也得同步进行,等到最后编曲做得差不多了,发现有些问题实在是解决不了,像是鼓声的录制对声场的要求比较高,就必须去录音棚录,而像镲片什么的则都是自己在家录的。(编:这期间也尝试过专辑中没有出现的其他乐器吗?)没有,在编去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个大概的构想了,当然有很多细节还要去实践,所以可能有很多歌曲录制了很多遍,有很多个版本。

(2012,GIGS)
马:你们这张唱片是在自己打造的家庭录音室慢慢做的?那是什么样的地方?
董:我们乐队的性格不适合去录音室录音,所以基本上是在我家。 2008年开始想录音,我偶然得到一支U87(Neumann U87,录音室麦克风),歌还没写完就要开始录音,后来又买了Fender Deluxe音箱,但还是奇怪录了怎么没唱片放出来的好听,这才明白话放(麦克风扩大机)特别重要,又花了一万六买话放,〈秦皇岛〉、〈十万嬉皮〉的电吉他这才录好了。后来想录鼓,但我房间实在太小了。

马:而且你录鼓也不能只用一支U87吧?
董:对,连借带骗去弄来器材。有了经验就知道电吉他不能用U87录,因为房间不好录出来效果就是不好,明白之后我头也大的不行了,想说还是先编曲吧,根本歌也没写完。

马:所以网路上〈废人们在忙什么〉是你们那时候的小样(demo)吗?
史:那根本只有一个封面,不知道为什么就传到网路上了,但其实没有歌。现在网路上早期小样都是朋友传上的。
董:后来我又得知了一个叫Studer(多轨录音座)的东西,请朋友写信去法国网站买来两条特别便宜的,我专辑里唱的就是用那录的。那时在石家庄其实我已经快疯了,从冷天开始录音录到热天、然后又录到冷天……石家庄不能待了,我就拿了所有设备去北京,也想换环境。想说北京朋友的房子大一定好,没想到回音严重,一筹莫展的时候,朋友说有个台湾人录音棚要撤了,我就去拆吸音板回来改装,后来长笛、木吉他……就在北京录完了,也花了两天录鼓。小号、唱、Bass是后来回石家庄录,全部完成就有了信心。
姬:最后就是混音,觉得有些地方不特别满意,然后我们就开始争吵,唱片设计也有问题,但马上就要面临巡演,想说就这么办吧,反正还有进步空间。
董:另外还有个特牛逼的事,就是(用Auto-Tune之类电脑软体)修音准。我前期录唱音准可以唱到80%,但混音师说要修音准,修完后我听了发呆,大家想说怎么变这样,把音都修平了,没感情了,才恍然大悟:你还是别修了!
史:我小号刚录完,想说特爽、特帅,修完也是怎么变得像电脑做的,这应该不是我吹的吧!

马:你们第一次进录音室正经八百做一张唱片,做到最后也是充满意外,因为都不是标准规格,而且你们也没有在标准录音室的工作经验,不晓得跟业界人士沟通的语言。
史:对,家庭作坊。

(2012,Roodo)
在四楼的「旅店」,他们将设备东拼西凑,一边处理、一边学习、一边犯错,就这么盖起自己的录音室。董二千说:「先找了一颗U87麦克风,不是偷的,是闲置的(笑),还以为这样就可以录了,因为耳朵听到什么,它就收进来什么,挺真实的。」他们把录出来的声音跟其它唱片比较,发现还不到位:「听别人说得有话放(扩大机)就买了,录一录怎么还觉得差一点,别人说你这话放好一点的话,话筒(麦克风)灵敏度就高了,高了之后房间的要求就大了,所以得装修房子。」他们做了四楼的隔音,外面的声音传不进来,里面却传得出去;董二千又从法国买了两条瑞典Studer通道条(channel list),接起调音台(console),终把声音搞好。

Added to timeline:

Date:

nov 1, 2008
oct 27, 2010
~ 1 years and 11 mon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