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3, 1981 - 《遗迹武器限制条约》签署
Description:
面对EILD感染病例不断攀升的情况,美苏两个当时的超级大国也开始感觉到了威胁,梵蒂冈和世界卫生组织也开始了对可能的双边谈判进行斡旋。
1980年底,如火如荼的东德反对派运动已经达到顶点。苏联被迫封锁东德和波兰边界阻止反对势力向东欧扩散。几个星期后,苏联军队在阿富汗开伯尔山口对中央情报局的训练营使用了完全激发态的遗迹武器——这一事件成为了90Wish的大展身手的舞台。史塔西第二局中曾经负责Urkunde 01开发的官员在90Wish的帮助下叛逃西柏林,并向北约方面披露了Urkunde 01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1981年《遗迹武器限制条约》的出现。
“遗迹武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ELID而美苏双方都没有有效的手段预防和治愈这种疾病。”
————————————
第五章:遗迹武器开发时代的结束(1981-1983)
E.L.I.D.——低辐射广域性感染症。这是遗迹武器带来最危险的副产物,也是差一点葬送了人类文明的险恶疾病。早在1976年,美国人就在“自由女神”系列的遗迹技术实验中观测到首例ELID死者,但直到1981年阿富汗的首次“梭鱼”亮相,美苏两国才在谈判桌上不情愿地谈论起这种致命的疾病。
显而易见的是,遗迹武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ELID,而美苏双方都没有有效的手段预防和治愈这种疾病。美国在越南投下的坍塌液炸弹导致了十余万人死于ELID,而苏联在阿富汗使用“梭鱼”,将ELID引入卫生条件堪忧的中亚和中东。
————————————
在美苏双方放下猜疑,进行了数轮开诚布公的讨论后,双方才惊恐地发现继续保持和使用遗迹武器将不可避免地扩散ELID。在意识到“保持能够相互毁灭”的政策最终必定成为“直接导致自我毁灭”的现实后,美苏两国迅速达成共识并相互公开遗迹武器的开发和存储情况。为避免事态滑向不可控的局面,双方于1981年11月3日签订《遗迹武器限制条约(德累斯顿条约)》,宣布停止一切遗迹研究和遗迹武器的军事部署,已部署的遗迹武器也将限时予以拆解。这份条约在1991年之后发展为《遗迹武器限制公约(德累斯顿公约)》,这份条约也奠定了在之后的一个世纪中世界对于遗迹的基本态度。
之后的历史绝大多数人都清楚:为应对EILD,冷战结束,德国统一,90Wish加入了德国议会并且和西德的党派合并并从此销声匿迹。
Added to timeline: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