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4, 2016 - 跨性別者吳馨恩衝到舞台前高喊:
「台灣女權日,莫忘彭婉如案」,
並高舉跨性別旗幟,隨即遭驅離場。
Description:
周六挺同婚
同志教育 學「和不一樣的人相處」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婚姻家庭,全民決定」全台反同婚活動剛落幕,挺同婚活動又將登場。由同志諮詢熱線、婦女新知基金會等同志與性別團體發起的「讓生命不再逝去,為婚姻平權站出來」音樂會,周六(十日)下午在凱道登場。
同志諮詢熱線秘書長彭治鏐指出,這場音樂會不走抗爭路線、也不打算「拚人場」,而是以溫馨理性的方式,邀歌手演唱,並邀同志與親友上台分享生命經驗。
昨天的全台反同婚活動現場,出現不少「婚姻平權小蜜蜂」。這些「小蜜蜂」製作婚姻平權草案三草案內容比較表,還針對反對者的看法擬了「Q&A」駁斥。
在台北場的反同婚活動,則有挺同婚者高調「踢館」。下午四時,跨性別者吳馨恩衝到舞台前高喊:「台灣女權日,莫忘彭婉如案」,並高舉跨性別旗幟,隨即遭驅離場。下一代幸福聯盟在凱道演出行動劇,批判台灣校園兩性教育現況。幸福盟指出,希望藉此讓民眾正視「目前台灣所面臨的性解放教育」。
「同志教育是同志教育,性教育是性教育。」彭治鏐表示,兩者不該混為一談。對於高中學生指責同志教育「讓一男一女的社會變複雜」,他表示,「世界本來就是複雜的」,學校教育有責任讓學生培養多元觀點,學會與「不一樣的人相處」。
來自美國的兒童權益講員凱蒂.福斯特(Katy Faust),昨在凱道會場表示,「孩子擁有親生父親與母親的權益」,保護兒童的這些權益,「是你的責任、我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
對此,彭治鏐表示,這展示一夫一妻的狹隘定義。現代社會多的是隔代教養、單親、育幼院長大的孩子,「執著一夫一妻的家庭結構」是對在另類家庭成長孩子的歧視與打壓。他認為,同志教育不是為同志設計,而是為整個社會,「讓他們學習跟不一樣的人相處,互相認識與理解。」
【2016-12-04/聯合報/A7版/生活】
Added to timeline:
Date:
~ 8 years and 5 month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