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feb 1976 anni - 以性別認同為關鍵字
女變男的新聞
變性人
手術醫療
Descrizione:
生為女兒身不甘雌伏 要變男子漢考驗醫師
「性別倒錯」病例.百人中有二三數 心理上純屬陽剛.動手術先挖後補
【本報記者劉復興專訪】
她,在生理上是個徹底的女性,但是在心理上卻是個極端的男性。她「不甘雌伏」‧要求醫師把「她」變成「他」。 馬偕醫院醫務部主任陳庵君醫師遇到這麼一個病例。他的態度很審慎,先請精神科醫師會診,確定這個病人已無法用心理治療法治療;再請教法律專家,認為沒問題後,才答應病人;原則上可以替她動「變性手術」。 像這位病人的情況,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卻真實序在於社會之中。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稱這種人作「性別倒錯」。 她不同於所謂的「陰陽人」──同時具有兩性的性徵;在生理上她是正常的女性,但在她心理上對性別卻自認為是男性。 陳庵君是位婦產科醫師。她說,這種在性別認同上有問題的人,不能說少,根據外國的統計:約有百分之二到三的人,在這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 這百分之二到三的人,包括像這位病人這麼情況嚴重的,也包括較輕微的「同性戀者」。至於喜歡穿異性衣服的人,又屬更輕微的一種了。 陳庵君說,「性別倒錯」的人最典型的症狀是:他應有的性別跟他的「性衝動」不一致。譬如,這個病人是女性,可是她對男性毫無興趣。她認為她是男性,該交個女朋友,將來結婚的對象也該是女性。 因此,她無法以本來的性別適應社會,苦惱由此而生。 當她第一次來月經的時候,她恐慌極了。直到現在,她己經廿幾歲了,仍然無法擺脫來月經的那種不安和厭惡感。 在找上馬偕醫院前,她在中部接受過長達兩年的心理治療。治療的結果,她仍認為她應該是個男性。 從她的外表和穿著來看,她的確像個男的。那是因為她長期服用男性荷爾蒙。男性荷爾蒙使她皮膚顯得較粗糙,使她聲音低啞,乳房萎縮,但是卻無能改變其他的事實──月經仍然按時來,就是其中之一。 陳庵君醫師請馬偕的精神科醫師劉瑞騰替她做心理測驗。測驗後,劉醫師跟陳醫師說:『依據她的思考方法,性幻想和性慾發展方向來看,她是男性!』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她跟社會格格不入呢?陳庵君說,原因不詳。心理學上對這類「性別倒錯」的人的解釋是──在小孩長到兩歲到四歲半時,應是學習「認識自我」階段。「性別倒錯」的人多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差錯。例如,有的家庭把女孩當作男孩養,給她穿男孩的衣服,對待她的態度也是跟男孩一般無二。等小孩大了,自認她是男孩,再想矯正過來,為時已遲了。 精神醫師說,這類「性別倒錯」的人到了成年,再想用行為心理學派的方法矯治,鮮有能成功的。 在台灣地區,過去醫師動過的「變性手術」,對象都是陰陽人。但是像這次這樣,準備把一個生理上完全是女性的人變成男性,還算是破天荒的一次。 陳庵君查看了許多國外的醫學文獻,對這次手術才算有了較具體的概念。 一般來說,在「性別倒錯」的人當中,男性要求動手術變成女性,較為容易,女性要變成男性,就困難得多。 陳庵君準備跟整形外科醫師合組一個手術小組,由他負責切除這名病人的生殖器,切除時必須顧及到爾後整形外科醫師替病人「重建」器官時的方便。接下來的工作:醫師利用病人的皮膚做象徵男性的器官。 陳醫師說,當然,動過手術後,這位病人的性生活完全是心理上的,病人不會有生殖的能力。 目前,最使陳醫師傷腦筋的還是法律問題。『這次手術等於是「單行道」,手術後是不能再把病人還為女兒身的。』 在美國,有專為這種病人設置的「變性手術中心」(Sex-Conversion Center)。在中心?,由婦產科、精神科醫師,以及心理學家、牧師、神父合組成的小組,一起研究申請動手術的病例。每樁病例通過他們的審核後,病人還得接受一年的荷爾蒙和心理治療,直到傳統療法束手無策,病人仍不改初衷的時候,醫師才決定開刀變性。 馬偕醫院的這個病例大概不需要這麼麻煩。她過去已接受過心理治療,在心理測驗上,『她甚至表現得比男性還男性化。譬如她的父母要做什麼事,都是不徵求家裡男孩的意見,而是徵求她的意見。因為她最能拿得出主張來!』 那麼,手術後,戶籍記載上能否將她改註為「男性」呢? 陳庵君問過在台大醫學院教「醫事法規」的李聖隆律師。李聖隆說,戶籍人員是按戶籍法的規定辦事,在註記性別時是以小孩出生證明為本,因此要改變戶籍登記,怕有困難。其他有關的法律問題,也由醫師會同律師仔細研究。 這次手術教人想起一句形容英國國會的名言:「英國國會權力之大,除了不能把男人變成女人,或把女人變成男人外,沒有做不到的事!」 現代醫學已適度修正了這句話,但是醫師真能把男人變成女人,把女人變成男人嗎?進一步說,醫師是否有權力這麼做?這是耐人尋味的問題。
【1976-02-07/聯合報/03版/】
Aggiunto al nastro di tempo: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