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es/
AIzaSyAYiBZKx7MnpbEhh9jyipgxe19OcubqV5w
August 1, 2025
Public Timelines
Menu
Public Timelines
FAQ
Public Timelines
FAQ
For education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eachers
For students
Cabinet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eachers
For students
Open cabinet
Crear
Close
Create a timeline
Public timelines
Library
FAQ
editar
Descargar
Export
Crear una copia
Premium
Insertar en el Sitio Web
Share
New timeline
Category:
Otro
Actualizado:
10 mar 2019
0
0
642
Autores
Created by
Traimy
Attachments
Comments
教会历史2
By
Traimy
8 jul 2019
0
0
1620
Eventos
BC4,耶穌降生
AD29,耶穌開始傳道
AD33,耶穌受死、復活、聖靈降臨
AD70,耶路撒冷被毀
AD46-48,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
AD49-52,保羅第二次旅行佈道
AD53-57,保羅第三次旅行佈道
AD60-62,保羅第一次被囚羅馬
AD67-68,保羅第二次被囚羅馬
AD37-68,尼祿 Nero。 AD64,羅馬城大火燒了六日六夜,把罪推到基督徒的身上。
AD81-96,圖密善 Domitian。 自稱為神。大規模搜捕基督徒,將他們處死;翰也被他流放到拔摩荒島上。
AD98-117,他雅努/圖拉真 Trajan。 無神論者,用羅馬法律來擾害基督教,伊格那修和西面在他手下殉道。
AD161-180,馬可奧熱流 Marcus Aurelius。 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最後一個皇帝,“軍營皇帝”。 以希臘文寫成的著作 ‘沉思錄’傳世。 迫害的種子,鼓勵暴民殺害基督徒, 創立一種密探制度和嚴刑拷問,用以對付基督徒。 外來野蠻民族的入侵,使得羅馬帝國走向衰微。
AD117-138,哈德良 Hadrian。外號勇帝, 視猶太人為“麻煩的製造者”, AD132猶太人發動了叛變, AD135羅馬政府平定了此次的叛變。
AD138-161,皮雅斯/安多紐皮烏 Antoninus Pius。 安多紐王朝,是一位溫和的皇帝。 坡旅甲Polycarp便在皮雅斯大帝統治下殉道。
AD249-251,德修 Decius。 受野蠻民族攻擊之威脅及內戰而分裂,決定除滅基督教並恢復國教。 AD250首度全國性且有周詳計畫對基督徒的大逼迫
AD253-260,瓦勒良 Valerian。 繼續實施德修嚴厲迫害基督教的政策,居普良殉道了。 AD260波斯大軍擊敗羅馬軍隊,迫害教會的政策遂告終止。
AD284-305,丟克理田 Diocletian。 大政治家,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 AD295皇帝下令所有士兵都必須獻祭。 AD296,焚燒屬靈書籍。 AD303-304年連發四道諭旨: 第一道,是要毀壞基督教的建築物。 第二道,要監禁一切主教和長老 。 第三道,要使一切基督徒受酷刑。 第四道,曉諭基督徒在“背道”與“受死”之中任擇其一。
AD305-311,加利流 Galerius。 必須向羅馬的神獻祭,以迫使基督徒吃“祭物”或餓死; AD311,加利流突患不治之症 ,發佈了一道諭旨,准許基督徒恢復聚會。
AD107,西面 Symeon。 雅各的堂兄弟和繼任者,耶路撒冷的主教。 在享年120歲之時被釘十字架。
AD 35-107,伊格那修 Ignatius。 接替彼得,提阿的第三任主教,被押赴羅馬被投入圓形劇場喂獅子。 當聽見獅子吼叫時他說:“我是一粒基督的麥子,野獸的牙齒來磨碎我,我就好被製成純潔的麵包了。”
AD166,猶斯丁 Justin Martyr。 以辯道見稱的教父亦於此時殉道
AD115-202,愛任紐 Irenaeus。 出生於小亞細亞希臘裔家庭,坡旅甲的門生,是小亞細亞派最偉大的代表 。 後成為高盧(法國)的里昂Lyon的主教。希臘教父 。 在瑟維如斯年間基督徒大逼迫中於殉道。 著作有《反異端》、《使徒教導辯證》
AD303年被殺,聖佐治 Saint George。 羅馬騎兵軍官,驍勇善戰。 他因試圖阻止丟克裏先田皇帝治下對基督徒的迫害。
AD77-155,坡旅甲 Polycarp 。 士每拿的主教,經使徒親自帶領的最後一位信徒, 被捕後,被帶到士每拿的競技場中,因不願意辱罵基督被判火刑。 他說:“就讓我這樣吧,因為那加給我力量的必能幫助我堅立在柱前,無須用釘子將我釘牢。”
AD200-258,居普良 Cyprian of Carthage。 迦太基主教,46歲時歸主後為特土良Tertullian的弟子, AD250年德修頒佈諭旨要處死所有主教,在首次遭遇迫害時逃跑了。 AD258年逼迫又來時,居普良挺身而出。 居普良剛硬不肯變節拜羅馬神,結果被判斬首示眾
AD225-258,聖勞倫斯 ST.Lawrence。 不僅是負責羅馬教會聖餐的牧師,也是分管教會錢財的人。 瓦勒良(Valerian )暴君要求他交出教會的財產,勞倫斯要求三天的期限, 然後他召集了大批窮苦的基督徒。信徒就是教會最大的真財寶。
生於3世紀,阿爾本 Alban。 英國第一個為基督之名殉道者, 正值丟克理田發告最嚴曆的方法迫害基督徒。 自願代替一執事被捆送到法官司, 在祭壇上向鬼獻祭時被發現是阿爾本, 法官命掌刑者鞭打他,後將他斬首。
AD177,波朗迪娜 Blandina。 奴隸出身的少女,跟隨她主人(基督徒)一起受審判。 傳說波朗迪娜被烤至半死,然後丟進劇場內喂野獸。
AD100-165,遊斯丁/查士丁 Justin Martyr。 殉道而死,最早的一位希臘教父二世紀中最重要的一位護教士。 《第一護教辭》是寫給羅馬的皇帝皮雅斯及他兒子和羅馬元老會,目的在清除外間對基督教的偏見和誤解。 《第二護教辭》假如基督徒有罪,應該公開審訊,證實有罪才可定案。
亞曆山太的革利免 Alexadria Clement。 他提出舊約,尤其是律法書,是賜予猶太人,引領他們歸向基督, 成為一個真正的哲人便是透過哲學被引向基督。 支持基於靈性成熟過程的屬靈知識的進程慨念。 對較有經驗的基督徒,更豐富更屬靈的意義便隱涵於字裏行間。
AD185-251,俄利根/奧利金 Origen。 靈命高深的聖經批判學學者 ,希臘教父, 更是亞歷山太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過的是極端禁欲的生活,遊歷各處, 到處反駁異端邪說和猶太教。 著作有《六種經文合參》、《教義大綱》、《對殉道的勸勉》、 《禱告》、《駁克裏索》、《誠實的對話》。
AD150-230,特土良 Tertullian。 神學家、哲學家、護教士,被譽為拉丁西宗教父和神學鼻祖之一。 我信,因在此無理。殉道者的鮮血乃教會興旺的種子。 “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學院與教會何干?異教徒與基督徒何干?” 著作有《護教學》、長達5卷的《反馬吉安論》、《駁帕克西亞》。
愛賓尼學說 Ebionism。“ 愛賓尼”一字乃貧窮之意。 按教父特土良的解釋,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愛賓尼派, 是因為他們對基督的瞭解實在太貧乏了。 愛賓尼派主要是猶太人的信仰,企圖將基督教猶太化。 他們強調摩西律法的重要,相信神因著耶穌的順服、聖潔, 而認他為兒子,實際上他不過是人。
幻影說 Docetism。 相信物質的世界是惡的,因此神不可能以聖潔的本體取了屬物質的肉體。 認為道成肉身沒有真正發生,基督的肉身只是一個幻影, 給人一種幻覺,在十字架上, 被釘受苦的不是真正的主耶穌基督,只是幻影而已。 325年尼西亞會議宣佈幻影說為異端。
諾斯底主義 Gnosticism。 或譯「真知」,靈知指透過個人經驗所獲得的一種知識或意識。 主義在主後80-150年間成形,最後與教會脫離關係。 相信透過超凡的經驗,可使他們脫離無知及現世。 基本上是東方二元論及神秘信仰與希臘哲學的混合體, 然後再加上基督教的外衣。
馬吉安主義 Marcionism。 於主後144年脫離教會,採用了激進的二元論(精神與物質), 並將新約的上帝為屬靈的,而舊約的上帝則屬物質。 基督降世為要救贖我們,但只在肉體的表像中, 而造物者對抗並殺了他。因為基督是靈, 不是肉體,他不會被擊敗,並且從死亡的表像中復活,而這便是救恩之道。
神格唯一論 Moarchianism。 神的位格,只是一個的獨一的,沒有兩種的。 上帝就只擁有一種的特性,或者一種的位格, 耶穌就不可能是神,他只是一個人。 上帝只不過是把耶穌看為養子,收納他作為兒子, 成為上帝的後嗣。這種說法又稱為“嗣子論”。
孟他努主義 Montanism。 在意圖上是復原派。孟他努派相信教會在道德上已逐漸衰弱, 提倡教會要喚回以往較良好狀態的嚴厲教派。 他們強調更新被忽視的聖靈恩賜;提倡持續的啟示。 發起人是一位稱為孟他奴的信徒與兩位所謂女先知在腓尼基一帶發起。 要求信徒在生活上有聖潔的追求和完全為主擺上的心態,一種禁欲的生活方式。
諾窪天派 Novatian。 其全盛期約為250年。羅馬教會有一位長老諾窪天, 堅持傳統教會的倫理準則,認為凡是犯下謀殺、姦淫及叛教罪的, 教會並沒有赦免他們的罪的權柄,反對重新接納叛教者。
摩尼教 Manichaeism。 三世紀中葉波斯先知摩尼所創立。 摩尼教徒相信精神與物質二元性的觀念。從前的靈, 人類被暗之神(一個物質個體)欺騙,墮入肉身的限制中。 從肉身欲望得拯救須經由遵循摩尼教的規條與嚴格的禁欲獲得。
正典 Canon。這個詞有許多含意,在這裏是“書目”的意思。 東方教會終於在367年取得了一致的意見, 西方教會,主後393年在非洲希坡舉行的大公會議 和397年在迦太基舉行的大公會議,通過了完整的正典書目。 主後393年在非洲希坡舉行的大公會議和397年在迦太基舉行的大公會議, 通過了完整的正典書目。
AD306-337,君士坦丁一世。 沒有使到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 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 AD311,大戰的前夕,君士坦丁看到天空上閃耀著十字架樣的火舌 與這樣的話:“這是你克敵的跡象。 ”AD312,“米蘭諭令”。
AD380,狄奧多西一世。 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 AD380年公佈了一道諭旨。這道諭旨在米蘭諭旨的基礎上, 指出基督教的信仰是值得全羅馬帝國人民去接納的一個信仰
AD410年,哥特人Goth從北而下,如入無人之境,最後攻入羅馬城, 六天六夜大事屠殺、劫掠、破壞並焚燒羅馬城。
AD455年,汪達爾人在侵佔了西班牙和北非之後, 又越過地中海攻入羅馬,成為第二批掠奪羅馬的蠻族
AD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了 最後一位羅馬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AD440-461,教皇利奧一世。 生於義大利的托斯卡納 Toscana。 他將羅馬教會提升至西方教會最高的地位, 說明教皇在民事政府解體的時候,可以代掌帝國的事務。 AD452,曾打敗匈奴首領阿提拉,阻止匈奴人西進。 AD455,利奧一世向匈奴王和汪達爾王求情的故事, 斥責過那些先向太陽朝拜然後才進聖彼得堂禮拜的信徒。 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那天是羅馬異教中太陽的生日。
AD325,尼西亞會議。 教會宣告了信仰最基本的信條: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 承認:“耶穌基督,聖而神者,為父所生, 並非被造,與父同質。”解決亞流主義。
AD381,君士坦丁堡會議。 遺責了亞波裏留的教導並肯定基督’成為人’。 解決亞流主義和亞波裏留主義。
AD451,迦克墩會議。 重新宣告尼西亞信經為正統信仰,否定了歐迪奇和涅斯多流的思想, 確定了基督兩性同時並存且完全, 這兩性「不會混亂、不會改變、不會分開、不會離散」, 此信條也成為正統基督教會的主張。
形態論是教會中難以鎮壓的錯謬。 他們強調上帝的獨一性,是對嗣子論派的一種修正, 但損害了神格中位格的區別性。 形態論否定耶穌的人性。聖靈被忽略。
AD256-336,亞流學派 Arianism。 強調基督既不是真神,也不是真人, 是天父與人之間的半神(Demi-god), 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
亞波裏留主義 Apollinaris。 否定基督的人性,他的看法是基督是真的上帝, 但只是部份的人;他否定基督擁有人的靈或心智。
AD298-373,亞他那修 Athanasius。 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 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 亞他那修是第一個列出今天《聖經·新約》正典書目的人。
AD330-379,巴西流。 該撒利亞主教,4世紀教會領袖。當時“加帕多家三傑”之一。 聖靈的神性提出有利的辯護,奠定了三位一體論最後一項的基礎。
AD553,第五次大公會議(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 歐迪奇派開始被稱為基督一性派,而他們的觀點在此會議中被譴責, 會議中也發表了《君士坦丁堡信經》。
AD386-451,涅斯多流 Nestorius 。 提出基督二性二位說, AD431,涅彥多流被革除主教職務。教派亦定作異端,最終客死埃及。 景教即唐朝時期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涅斯多留教派, 也稱為東方亞述教會,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 否定耶穌本質上的合一,但二者只有道義上的結合(意志上的結合), 不是實際的聯合於一個位格內。
AD380-456,歐迪奇。 君士坦丁堡的修士,他主張基督道成肉身的過程,乃在 「他結合之前具有神人二性,但在兩性結合之後的結果,只有一性的存在。」 基督是一個神。他等於拒絕承認基督與人類同質。 基督的人性就如同汪洋中的一滴葡萄酒,在汪洋中被吞滅消失。
AD431,以弗所大公會議。 解決了涅斯多流;伯拉糾的觀點被譴責。
AD340-420,耶柔米 Jerome。 生於義大利東北部一個小鎮。 晚年時(386-420)定居於耶穌的出生地伯利恆,過苦修隱居的生活。 耶柔米以研究聖經和註釋經文聞名。 辛勤工作二十三年(382-405)完成了拉丁文聖經修訂本《武加大譯本》 。 授與“博士”之頭銜和所封立的“聖徒”之稱號。
AD354–440,伯拉糾 Pelagius。 他對《保羅達羅馬人書》的注釋,將奧古斯丁與他的夥伴們引入一場筆戰。 指出亞當的墮落沒有傷害他與他的後裔(否定原罪)。 罪的本質是道德的(行為上),而非本質上的,是自助的福音。
AD354-430,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希坡主教丶 著名的神學家丶哲學家。 為基督教開創了一個神學路向,稱為“奧古斯丁傳統”。 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聖人和聖師。 著作有《上帝之城》、《懺悔錄》、《論三一》、《論自由意志》。
AD250-356,安東尼 St. Anthony the Great。 三丶四世紀的穩修士,在泉水旁或在樹下過隱修生活長達九十年之久。 將三百畝的土地賣掉, 除了只給妹妹留下的一部分以外,其餘的都用於貧困人的福祉上。
AD292-379,帕科米烏。 AD325年帕科米烏組織了修道士的集會,受天使的指導制定了嚴格的規則。 結合農務,織布,編筐等勞動進行靈性訓練,不單為自己活著, 還注重濟貧救傷。為妹妹建立了女修道院
AD402-417,教宗依諾森一世。 聲稱羅馬主教具有普及全國的權威,並宣佈各省教會所做的事情, 羅馬主教的決定對“全世界的教會都有效”。
AD492-496,格拉修一世,Gelasius。 494年格拉修一世完成了中世紀的教皇的教理基礎。 他堅決主張,皇帝必須保護教會, 要服從教皇的指導,教皇則受上帝和使徒彼得的指導。
蠻族先後花了一百年才將西羅馬征服,西哥德人於西元376年越過多瑙河
AD1000年左右,歐洲的新興國家都成了基督教國家。
AD1500年左右,這些新興國家在繼承了 中世紀文化之後,各自發展出獨特的文化。
AD386-461,聖帕提克主教 St. Patrick。 生於蘇格蘭。幼年時曾被俘至愛爾蘭,為人牧羊。 獲自由後,成為聖職人員,後被立為愛爾蘭區主教, 竭力宣傳福音,奠定愛爾蘭教會的信仰基礎。 AD461年,教會已經堅立在那個地區,成為著名的教育中心。 每年3月17日定为 S.T. Patrick's Day,需要穿綠色衣服的節日。
AD521-597,愛爾蘭修道士科倫巴 Columba。 在蘇格蘭西邊的愛俄那島創立了一間修道院, 將福音帶給了萊茵河以東的日耳曼民族中。
AD540-604,教皇大貴格利 Pope Gregory the Great。 差派修道士奧古斯丁及四十位修士前往英格蘭佈道。 大約經過一百年的宣教工作,終於使英格蘭成為基督教國家。
AD658–739,衛利勃羅 Willibrord。 他的努力,使烏特列赫城(Utrecht)成為大主教區。 至今該城仍為羅馬天主教在荷蘭的總部所在地。
AD577,東羅馬皇帝猶斯丁年Justinian, 從東哥德人手中奪回了義大利, 又從汪達爾人手中華回了北非之地, 使它們均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省份。
AD627,尼尼微之役中消滅了波斯軍隊, 挽救了東羅馬帝國。
AD571-632,穆罕默德 Mohammed。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因到不同國家經商,接觸到猶太人和基督徒, 知道他們的信仰。他的基本教導是:只有一位神「阿拉」, 而他是這位神的先知。 AD622,穆罕默德必須帶著跟隨者逃往麥地那 Medina, 此次逃亡稱為哈及拉 Hegira。十年之內他就成了亞拉伯的統治者。
AD711-718,回教軍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了西班牙。 繼續征伐,越過庇裏牛斯山,穿入高盧中心。
AD451,阿提拉統領的蠻悍匈奴人在迦隆之戰 被回教軍隊打敗,迦隆也座落在法國境內。
8世紀時,利烏特普蘭德(倫巴底的國王) 逐漸征服仍處於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義大利地區。
AD756,查理馬特爾的兒子「矮子丕平」。 丕平出兵打敗倫巴第人,把奪回的領土獻給教皇, 成立了教皇國,史稱“丕平獻土”。
AD742-814,查理。丕平的兒子, AD800聖誕日查理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教皇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 藉此舉立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變成查理曼,在他統治的範圍, 像是在異教與回教大海中的一個「基督徒島嶼」。
AD858-867,教皇尼古拉一世 Pope Nicholas I。 為教皇地位及權勢立下堅固的基礎。 沒有一個教皇比他對教皇權勢作更大的宣告。
AD732,法蘭克王查理 Charles。 連同弗立斯蘭人與回教大軍大戰於都爾平原。都爾之役的法蘭克大將軍查理, 則被譽為「馬特爾」,是「鐵槌」的意思, 他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查理馬特爾」或「鐵槌查理」。
AD 466 - 511,克洛維一世 Clovis I。 法蘭克王國奠基人、國王。 在其妻子的勸說下,放棄了大多數日耳曼人所信奉的阿裏烏教派,轉而皈依羅馬公教。 一生最大的影響包括三項行動:統一法蘭克、征服高盧和皈依天主教。
AD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進攻英國, 在哈斯丁斯之役(battle of Hastings)征服了英國; 他們也征服義大利南部。
中世紀,9世紀,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 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封建制度。 它起源於中世紀時歐洲的貴族戰士相應的法律地位及軍事責任, 都是圍繞著三個中心:領主、封臣及土地。
奧圖一世 Otto I (AD 912-973) 他藉著擁有廣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之助, 兼併了許多公侯貴族, 因為任何貴族的力量都抵不過國王與教會的聯合勢力。 從這時起一直到拿破崙(Napoleon)時代, 德國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不僅擁有教會管理權, 同時也是屬世的統治者。 962年2月2日為奧圖加冕為帝。 這使神聖羅馬帝國,再度恢復起來。
999年前,所有教皇都是義大利人, 999年德國皇立了第一位法蘭西教皇。其後還有日耳曼教皇。
1033年義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控制大權, 立本尼狄克九世(BendiciIX)為教皇。 當時,本尼狄克只不過是個十二歲的孩子, 後來他成為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
1045年,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為教皇。 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 後因遂漸厭倦教皇的工作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將教皇職位貴格利六世。 在教會歷史上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 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1054年,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基督教會大分裂分出了希臘正教(東方正統教會) 以及羅馬公教(羅馬普世教會)兩大宗。 形成日後的天主教和東正教。
621年,特勞拉(TNTRYLLI)地方召開會議, 警告西方主教們如果不服從教會的紀律則開除教籍。
西元7世紀末,羅馬的拉丁教會和君士坦丁堡的 希臘教會在禮儀和教義上的分歧加劇。
726年,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 身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發起破壞聖像運動, 將堂內的聖像、十字架全部搗毀, 這樣在東方教會引起了混亂與教難。
於787年,召開了第七次大公會議——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 會議結果重新闡述敬禮聖像的真正意義,教會並非敬禮聖像本身, 而是敬禮聖像所代表的神或天使,或聖母、聖人。
伊琳娜(752年-803年),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 皇帝利奧四世的皇后,皇帝君士坦丁六世的生母, 是拜占庭帝國和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女皇, 也是伊蘇裏亞王朝末代皇帝。
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伊納爵(Ignatius)被拜占庭皇帝 米海爾三世廢逐,改以重臣佛希要(Photius) 繼任牧首。 863年,此時的羅馬教宗尼克老一世也採取了行動, 聲明伊納爵的廢黜非法,以及開除佛希要的教籍。 佛希要也開始了反擊,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 開除教宗教籍,是為“佛希要分裂”。
1265-1321年,但丁·阿利吉耶裏 Dante Alighieri, 現代義大利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 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 《神曲》寫於1307年至1321年,全詩為三部分 《地獄》《煉獄》《天堂》,譴責當時羅馬天主教的統治。
910年,在法國東部離馬肯不遠之地的克呂尼(Cluny), 建立了新的隱修院,即為克呂尼隱修院。 克呂尼隱修院嚴格執行禁慾院規,之後有許多同型態的修道運動興起, 並有許多已存在的修院亦轉型效尤,蔚為克呂尼運動。
AD 1020–1085,教皇貴格利七世丶希爾得布蘭 Hildebrand。 羅馬天主教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的改革者之一。 在主教敘任權之爭中,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成為對手。 一零八五年客死在異地。
1017-1056,亨利三世 Heinrich III。 亨利三世是一位虔誠的信徒,非常讚賞克呂尼運動。 他的領導下,開了一次宗教會議,把西維斯特三世革職, 同時逼貴格利六世辭職,並將他放逐到德國。 他再召開另一次會議,將本尼狄克九世革職。 選一位德國主教就任教皇職,就是教皇革利免二世。 後因教皇革利免二世早逝。亨利便指派自己的表兄弟、 土爾主教為教皇,是為利奧九世。
AD 1049-1054,教皇利奧九世。 克呂尼運動的強力支持者,正因為他有改革的熱誠,才被皇帝指派為教皇。 首先改組紅衣主教會議(College of Cardinals)。
AD 1020—1058,教皇司提及十世。 第一次經羅馬聖職人員選出了一位新教皇司提反十世。 事前完全沒有經過皇室的決定或影響, 甚至根本沒有諮詢太后愛格妮的意見。 他極力反對「平信徒授衣禮」。
AD1020,希爾得布蘭出生在意大利一個窮苦的家庭。 AD 1058,希爾得布蘭遴選教皇,佛羅倫斯主教成為他的人選。 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背後真正掌握大權的人, 他成為教會歷史中傑出的人物之一。 希爾得布蘭在24年中,先後擔任了六位教皇的總參。 AD1073年,當希爾得布蘭成為教皇時,他以貴格利七世為稱號。
AD1059年,在羅馬召開的宗教會議中, 教皇尼古拉二世正式廢止了「平信徒授衣禮」
AD1062,科倫(Cologne)大主教亞諾(Anno) 綁架了德皇亨利四世,公開承認亞曆山大二世為正式教皇
AD 1077,推選了斯華比亞的魯道夫(Rudolph of Swabia)為王。 於是,在德國有了兩位對立的皇帝。
AD1080年,教皇貴格利再度將亨利革除教籍, 但此次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因為當時有一股反教皇潮流, 大部份主教宣佈將貴格利免職並另選一位教皇, 稱為「反教皇」(Antipope)。
AD 1122,經過長期疲憊的爭鬥,終於訂下了雙方同意的沃木斯協約。 根據協約,由教皇在敘任主教的「授衣禮」中頒賜 屬靈職位的象徵(戒指與杖),而皇帝則以「權杖之觸」頒賜封地。
AD1088-1099,教皇烏爾班二世 (Urban II)。 烏爾班出身貴族、高大英俊、相貌出 眾、又善於演講; 他不是一個率領軍隊的將軍,卻是一個會控制群眾心理的人。 AD1095年秋,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勒門會議(Council of Clermont) 公開講到「聖地與土耳其人」之事。他發動第一次東征。
AD 1096,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出發。 1099年,十字軍佔領伊斯蘭埃及法蒂瑪王朝控制下的耶路撒冷, 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 (Kingdom of Jerusalem) 和三個附屬小國。這次戰事中十字軍屠了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二城。
AD 1147-1149,第二次十字軍東征。 1144年,於塞爾柱突厥人於佔領愛德沙, 逼近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 由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發起, 從歐洲出發東征。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1187年,在哈丁戰役薩拉丁所率領的回教徒擊敗了十字軍,重新佔領耶路撒冷。
AD 1189,十字軍國只剩下三個。引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AD 1202- 1204。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 最初的目標是埃及,後來改變了軍事計畫,攻佔了君士坦丁堡, 屠城並洗劫達一星期之久,拜占庭帝國的大部分土地也被攻克, 並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 - 1261年)。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最著名的行動是攻陷了基督教城市君士坦丁堡
AD1177年,皇帝親自到威尼斯(Venice)的聖馬可座堂, 在教皇面前,把皇服鋪在石灰地上,跪在上面, 親吻教皇的腳,亞曆山大把皇帝扶起,並賜他一個 「平安之吻」(Kiss of Peace)。
AD 1198一1216,依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是教會權勢的頂峰時期。 他出生於顯赫的羅馬世家,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巴黎修語言學, 又在波隆那(Bologna)修法律,是個口才卓越的演說家, 又是優秀的音樂家及歌唱能手。二十九歲便當紅衣主教,三十七歲被選為教皇。
AD 1198,依諾森一即教皇之位,就恢復「聖彼得教產」 (the patrimony of St. Peter),也就是所謂的 「教皇碩士」(Papal States)。這塊領土在意大利半島中部, 自從依諾森上任後,六百年內,這塊教皇領土的疆界一直能保持原狀。
AD1208年,教皇給英國下了一道禁令(Interdict), 宣佈全英國不准舉行教會儀式
AD1209年,英王約翰被革除教籍, 他的臣民不必再臣服於他,他也失去了王位。
AD1213年,約翰只得向教皇屈服,他寫了一份公文, 在肅穆的典禮中,呈遞給教皇代表魯道夫。
瓦勒度派, 到了中世紀以後教會認定瓦勒度派為異端 之中最大的部分就是他撇棄了大公教會;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未經天主教聖職人員就私自講解聖經。
亞爾比根派(Albigensian) 是一個中世紀的基督教異教派別,主要分佈在法國南部。 由於該教派於1145年傳入法國南部的亞爾比城(Albi), 因此又稱亞爾比根派(Albigenses)。 主張靈魂高於肉體的二元論。認為善神造靈魂﹐惡神造肉身﹐ 而肉身僅是束縛靈魂。否認耶穌基督是神,只視之為最高的受造者。
AD1215年,道明会。 拉特蘭會議期間,他要求教皇依諾森三世認可他所創立的修道會, 當時該會只有十六名成員,教皇依諾森頒賜了認可。 道明會會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稱為“黑衣修士”道 明會後來控制了「異教裁判所」(Inquisition),專司根絕異端的工作。
AD 1182,亞西西的法蘭西斯(Francis of Assisi)生在意大利。 在1215年的拉特蘭會議中,請求教皇依諾森三世的認可, 教皇准許了他們的請求,認可了他們的修道團體 - 方濟會。 方濟各會士均披會”灰色斗篷,因此稱為“灰衣修士”
道明會和方濟會所演變而成兩個募緣會,非常相似,都非常出名。 修士們冒著暴風、烈日,走遍整個歐洲。他們拒絕金錢的施捨, 卻以感恩之心接受食物的供應,只要能不挨餓便行。 他們強調「雙手做工」的高貴品格
AD1294-1303,教皇波尼法修八世 Boniface III。 教皇波尼法修八世時代,教皇的權勢開始快速地衰微: 波尼法修就為了聖職人員繳稅的事和法王美男子腓力(Philip the Fair)發生衝突。 因為腓力在法國向聖職人員徵收重稅。教皇下令不准聖職人員繳納。
AD 1268–1314,法王一腓力四世 Philippe le Bel。 美男子。
1309年,教皇寶座從羅馬被遷到靠近法國的亞威農(Avignon),教廷留在該地, 直到1376年,這段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教皇巴比倫被擄時期」
AD1378,義大利與法國公開斷絕關係,雙方各選出一位教皇; 於是出現了兩位教皇,一位在羅馬,一位在亞威農; 這段時期(西元1378至1417年)被稱為「大分裂」時期。
AD1409,在比薩(Pisa)舉行了一次會議以解決這個大分裂。 會議決定廢除雙方教皇,另選亞曆山大五世為教皇, 但沒有一位教皇願意讓位,結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時存在的局面。
AD 1417年,君士坦斯會議(Counci1 of Constance)中, 又選了一位義大利紅衣主教為教皇,稱為馬丁五世(Martin V); 其他三位教皇為怕引起更大的難處,一致支持馬丁五世。
AD 1330–1384,威克裏夫 John Wycliffe。 歐洲宗教改革的先驅 : (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及組織) 出生於英國,受教於牛津大學,後來成為該校教授。 為了使英國的基督徒能夠自己讀聖經, 威克裏夫將聖經譯成英文,他也寫了好些書。
1415年Council of Constance 宣告威克裏夫為異端。 原因是威克裏夫的門生將他的教導及新譯的聖經帶到英國各地, 當然教皇和聖職人員對這件事非常不滿。
AD 1370–1415,胡司 John Huss。 在波希米亞(Bohemia)的胡司,熱切地接受威克裏夫Wycliffe所有的教導。 開始大膽地指責聖職人員的腐敗。 在胡司出生以前,波希米亞早就已經歸展出一股強烈反羅馬教會的意識; 胡司一講道,立刻獲得一般民眾及貴族們熱烈的反應, 他幾乎贏得全波希米亞人的心。胡司非常相信贖罪券, 他有一次甚至花盡所有的錢,為了購買一張贖罪券, 現在,他大大譴責出售贖罪券的行為,認為這是違反聖經的可憎之學。 胡司以「殉道者之死」結束他的一生。
AD1414年底,由皇帝西基斯門(Sigismund)召集, 在君士坦斯開了一次大公會議,目的在終止教會的分裂局面, 並改革腐敗的教會。
AD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 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 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革。
韋索的約翰,從AD 1445—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耳弗特(Erfurt)大學。 四十九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 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 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1489年十月,死於獄中。
多馬肯培住在荷蘭,寫了一本偉大的書: 「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 這本書至今仍在屬靈文學著作中名列前茅, 被譽為世界名著之一,教導人研讀聖經, 逃避世界的虛浮。
Períodos
AD 30-590 初代教会
AD 590-1517 中世纪教会
AD 1517-1900 近代纪教会
AD 1517-1948 近代纪教会早期
AD 1648-1900 近代纪教会晚期
AD 1900—现在 后现代纪教会
About & Feedback
Acuerdo
Privacidad
Biblioteca
FAQ
Support 24/7
Cabinet
Get premium
Donate
The service accepts bank transfer (ACH, Wire) or cards (Visa, MasterCard, etc). Processed by Stripe.
Secured with SS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