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jul 2000 ano - 兩性,跨性別聲明cross-voicing
Descrição:
文學之春 系列專訪
中國研究在耶魯已成顯學
專訪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孫康宜教授
【吳婉茹】
孫康宜返台參加國際漢學會議。非報系
孫康宜返台參加國際漢學會議。非報系
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的孫康宜教授六月二十八日翩然抵達台北,受邀參加中研院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
生於北京、成長在台灣的孫康宜,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即進入台大外文研究所攻讀美國文學,一九六八年移居美國,潛心致力於學術研究,曾獲英國文學、圖書館學、東亞研究三門碩士學位,一九七八年又獲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普林斯頓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現任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文學教授暨研究所主任。所教的課程有「中國詩學」、「性別研究」、「世界文學導讀」、「比較文化評論」等等。
雖然將行政及教學等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但學術研究仍舊是孫康宜的最愛,因此,她百忙中仍應允中研院返台參加此次漢學會議,並在會上發表她近年來的研究心得論文:〈末代才女的離亂詩〉,她的研究指出中國古代的女性知識分子並非只懂得描寫閨怨,她們對亂世浮生、家園破碎、有志難伸等感觸的深刻表現,並不讓男性詩人專美於前,只是歷來未受重視,孫康宜並以「文人青藤」一詞與男性知識分子的「美人香草」相對應,以此種「跨性別聲明」(cross-voicing)的新術語(new term)來闡述古代女詩人的心聲及處境。
孫康宜並不是個自限於象牙塔內的學者,作為知識分子,她也充滿文化思考的關懷。今年適逢耶魯創校三百年,年初,孫康宜即以二十年的耶魯人身分發表了《耶魯‧性別與文化》一書,書中記錄了她在耶魯生活的見聞及思考,勾勒其人文特色,同時也包括了她長期所關注的文化及性別等議題的省思。據她這些年的觀察,發現有關中國研究等學科目前在耶魯已成為顯學,而且,美國近幾年來對中國研究的態度及方向也有很大的轉變,過去,多半是以實用性為取向,研究的是中國的政經、法律、歷史,現在即使是外交官或商貿人員,也希望能知道中國的李白、杜甫和莎士比亞的比較,所以孫康宜認為現在對中國文化的發揚是個很好的時機。
年底,孫康宜即將卸任多年的研究所主任一職,她開心地表示,少了行政上的繁瑣事務纏身,讓她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在鍾愛的學術研究與寫作之上。未來的寫作計畫將朝「經典化」及「跨學科的對話」兩大方向作文化上的思辯,學術研究上,則繼續深入研究中西方文人在文學上關於「寄託」(allegory)的意涵及表現形式的種種異同,預期不久的將來,國內的研討會及媒體刊物上可時常看到她的作品。■
【2000-07-07/聯合報/37版/】
Adicionado na linha do tempo: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