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de/
AIzaSyAYiBZKx7MnpbEhh9jyipgxe19OcubqV5w
August 1, 2025
Public Timelines
Menu
Public Timelines
FAQ
Public Timelines
FAQ
For education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eachers
For students
Cabinet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teachers
For students
Open cabinet
Erstellen
Close
Create a timeline
Public timelines
Library
FAQ
Editieren
Herunterladen
Export
Eine Kopie erstellen
Premium
In der Webseite integrieren
Share
教会历史2
Category:
Andere
Wurde aktualisiert:
8 Jul 2019
0
0
1615
Autoren
Created by
Traimy
Attachments
Comments
New timeline
By
Traimy
10 Mär 2019
0
0
642
Ereignisse
579AD,貴格利奉命出使君士坦丁堡, 成为君士坦丁堡主教。 586AD,貴格利回到罗马後 , 被選為教宗,大貴格利教宗亦於同年建立教皇國 593AD,伦巴第族侵犯罗马,最终由教宗貴格利一世出面劝说罗马才得以避免一次劫难。 540AD-603AD,貴格利自稱眾僕之僕,整理拉丁聖樂, 是罗马天主教所封的四大“经教博士”之一,创制了公众礼拜仪式。
650AD,回教占據東羅馬帝國
700AD,回教西進歐洲
800AD,法官蘭克王,查理曼大帝敗回教軍队及入羅馬城时被教皇加冕他為聖神羅馬帝國君王
1020AD-1085AD,希尔得布兰(贵格利七世), 1073AD,任教皇,確保屬靈權柄高於政權,下令貴族不得自封為王,聖品人須守獨身。
1234AD—1303AD,法王腓立為稅收與教皇衝突,將教皇擄到法國,死於獄中。
1053AD,拜占庭帝国基督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弥格耳, 因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礼教堂拒绝使用希腊礼拜仪式,逐将其全数关闭。
1054年7月14日亨拜进入圣索非亚大教堂,将开除弥格耳教籍的判书放到祭台上,出了教堂。 而弥格耳不肯屈服,当众把罗马教皇送来的诏书烧毁。 东西方教会分裂
1483AD-1547AD,马丁·路德, 他高舉「唯獨聖經」,主張「信徒皆祭司」,因信稱義。 第一位更正教改革家,路德生于德國艾斯莱本, 1505年,在斯道特亨,路上遇风雨,雷电中求呼 “圣亚拿!救我!我愿成为修道士!” 获救后二周入即入爱尔福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 1510年,曾往罗马朝圣,诧异所闻所见之教廷腐败生活, 乃日后教会改革更新之苗种。 路德认定约翰·特泽尔之教导不合圣经,也因此着文95条文。 1520年, 路德被限令在60天内反悔,不然他将被革除教籍。
1518AD慈運理任職改革開始,1531AD戰死加伯爾
1509AD-1564AD,日內瓦·加爾文,出生於法國比卡地的諾陽,十四歲那年,加爾文就進入巴黎大學, 在1528年進入奥尔良大学轉讀法律。 1531年,父親過世後,他得以擺脫父親的期望,回到巴黎大学,繼續修讀人文學科,特別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 1534年加爾文認同宗教改革運動,接受更正教思想,脫離天主教會。 1536年3月《基督教要義》出版。 1538AD,第一次宗教改革失敗,1541AD才再度被邀請返回日內瓦。 1564年5月27日,五十五歲時,便為主燒盡了。
1533AD加爾文的好友科普就任法兰西公学院校長,他的就任詞頗具宗教改革思想, 有人密告猜測演講稿是加爾文所寫,使得加爾文被通緝,開始過著逃亡的生活。
1536年7月,加爾文路過瑞士日內瓦,遇到法惹勒,要他一起為宗教改革而努力。 法惹勒说:「假如教会在急需之时,你拒绝伸出援手,愿神咒诅你的进修!」
1453AD,奧斯曼(Ottomen)土耳其滅亡拜占庭帝國, 逃亡到西歐的學者們帶來了大量的古典。 文藝復興也隨這些東羅馬學者的逃亡而來。
中古世紀的歐洲大致分為教士、貴族還有騎士的上等階級, 跟農奴以及平民組成的下等階級。 隨著工商業的復興創造出了一個新的階級──中產階級。
1492AD,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增强探险风气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1492AD~1503AD在位), 生於博爾吉亞家族的西班牙支系。他聚積了大量財富,生活腐化墮落。 1494AD,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締結「托德西利亞斯條約」 协议规定两国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分界线以西归西班牙, 以东归葡萄牙。这条分割线,也被称为教皇子午线。
1378AD,意大利与法国公开断绝关系,双方各选出一位教皇; 于是出现了两位教皇,一位在罗马,一位在亚威农; 1409年,在比萨举行了一次会议以解决这个大分裂。 会议决定废除双方教皇,另选亚历山大五世为教皇, 但没有一位教皇愿意让位,结果造成三位教皇同时存在的局面。 波希米亚 (Bohemia) 王支持比萨教皇。 这段时期(1378AD-1417AD)被称为「大分裂」时期。
1417AD,君士坦斯会议中,又选了一位意大利红衣主教为教皇, 称为马丁五世(Martin V);其他三位教皇为怕引起更大的难处, 一致支持马丁五世。终止了这个「大分裂」。
教宗本篤九世 (1032AD–1044AD, 1045AD, 1047AD–1048AD),是唯一一名非連續連任過三次的教宗。
教宗约翰十二世 (955AD-964AD),作为教皇并没有遵守授贞这一戒律。 相反,他的性生活非常丰富。不但和寡妇有染, 甚至和自己父亲的情夫以及自己的侄女都有关系。
教宗利奥十世 (1513AD—1521AD在位),他是美第奇家族之子。 在他任内的1517AD,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引发宗教改革。
教宗博義八世宣布1300年為禧年, 凡到羅馬朝聖的信徒可將免除受洗以後所犯的罪。 其後,教會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者,可用金錢代替。
教宗西克斯特四世於1476年宣布, 生前行為不端者死後要先入煉獄, 生者應為他們購買贖罪券以減輕痛苦。
1330AD—1384AD,約翰·威克里夫,名为宗教改革之晨星,威克里夫生於英國約克郡, 1369年起任英王的侍從神父,1374年受英王委派與教宗代表就英國教會的神職任免權, 於1376年開始批評聖職人員,原因即是教會過於和執政掌權者親近、 政教不分,且生活優渥不愁吃穿,教會腐化的程度超乎想像。
1380AD-1382AD,威克里夫與數位朋友將此聖經合譯成英文聖經。
1413年,由约翰·奥尔德卡斯尔爵士领导革命运动,失败后被抓而砍首。 后来Lollards重于改变教会及推翻政府,大受逼迫。
1370AD – 1415AD,胡司,出生在波希米亚,乃为今捷克的一部分, 为中世纪末改变中心,当时威克立夫之著作由捷克往英伦学生携回流转。 首先胡司以学者身份认定学术自由,在学院里可以谈论威氏思想。 本来并无意革新教义,只盼望更新信徒生活,但推及圣职教牧的理想生活。
141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基斯门王邀请胡司来参加君士坦斯大公会议, 教皇约翰二十三世 John XXIII 蓄意个别审问胡司, 胡司被解到教皇私宅争辩后被囚于監牢。 最后于7月6日,胡司被解到主教堂,绑于木柱先烧其著作,最后活活被烧死。
萨沃纳罗拉,被誉为宗教改革的大先知,为道明会修道士。 1490年来到佛罗伦撒,萨氏此行乃受佛罗伦撒市首富梅底奇之邀。 萨氏信息尖锐攻击当时恶行,奢华生活,因而得罪权贵人士。 佛罗伦撒市因萨氏的政治制度失却商业利益,萨氏敌人树立, 萨氏判他有罪,罪名为传异端,先吊死, 再焚烧,骨灰撒于阿诺河灭迹。
1493年,大公教会宣道士抵新大陆。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e Gama) 由宣道士偕同抵达印度。
1494年6月7日,经过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西班牙人)的协调, 两国在西班牙托尔德西里亚斯小镇签订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协议。 该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西、葡两国批准了该条约。 这条分割线,也被称为教皇子午线。
1500年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卡布拉尔意外越过子午线,并发现了巴西。
1512年葡萄牙在太平洋发现了极有经济价值的香料群岛摩鹿加
1480年-1521年,斐迪南·麥哲倫,西班牙探险家麦哲伦, 也在摩鹿加登陆。西班牙与葡萄牙在这里遭遇。
葡西两国从1523年开始谈判, 至1529年达成萨拉戈萨条约,修订势力范围界线。
1467年-1520年,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葡萄牙航海家、探险家, 被普遍认为是最早到达巴西的欧洲人。
1495年-1521年,瑪奴爾一世, 1500年3月9日,葡萄牙國王瑪奴爾一世派遣卡布拉尔指揮十三艘船隊, 率領1,200人,由里斯本出發,前往印度。 於1500年4月22日偶然發現陸地。
1480年-1521年4月27日,斐迪南·麥哲倫,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 1519年-1521年率领船队首次环航地球,死于菲律賓当地部族的冲突中。
1469年-1524年12月24日,瓦斯科·達伽馬,是一位葡萄牙探險家, 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的人(1498年)。
1588年,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來到巴拉圭, 經過艱辛萬苦,深入印第安人的部落,積極地擴張勢力。
1750年,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六世與葡萄牙簽署「馬德里條約」, 把巴拉圭,包含其中的七個「歸化區」割讓給葡萄牙。
1767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三世下令趨逐拉丁美洲 西班牙殖民地境內所有的耶穌會傳教團, 巴拉圭境內的「歸化區」才完全消聲匿跡。
1560-1609,雅各·阿米念, 亞米念主義簡略五点 : 1.意志的可能性,2.有條件的揀選, 3.無限的救贖,4.可抗拒的恩典,5.可能在恩典中墮落。
1773年,教皇克雷芒十四世将耶稣会解散,40年后才恢复。
1491年-1556年7月31日,伊格那丟,西班牙人, 是羅馬天主教耶稣会的创始人。他在羅馬天主教內進行改革, 以對抗由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基督新教宗教改革。
1596-1650,耶穌會最主要的任務是教育與傳教, 在歐洲興辦許多大學,培養出的學生除是耶穌會人才外, 也活躍於政界與知識份子階級。笛卡兒就是其代表。
1294年,宣教士首批抵达中国,方济会孟高维诺得元朝(也里可温教) 皇室信任于北京建教堂,卒于1328年,时已有10万信众。
1582年,由利马窦,耶稣会宣道士再入中国, 以耶儒称着,取同化模式。1650年时,已有25万信众。
天主教最伟大的宣教士方濟各·沙勿略, 1542年5月6日,沙勿略抵达葡萄牙在印度的中心地果阿(Goa)。 1549年到日本,三年之中领约3000人归信天主,后往马来西亚三年 1552年,沙勿略因疟疾病逝于上川岛上,年仅46岁。沙勿略並未達成進入中國的心願。
1591年-1660年,亞歷山大·羅德神父, 出身法國的耶穌會傳教士, 他在十七世紀初遠赴當時的交趾支那進行天主教的傳教任務, 對日後越南天主教的發展奠基有深厚的影響。
瓦斯科·達伽馬,原有方济会宣道士,经好望角到印度,生活方式, 衣食起居诚如印度人,被尊为欧洲来的圣人,于印度工作42年,领数千人信主。
天主教宣道士于1493年,开始来到新大陆, 当时乃随哥伦布第二次到美的随船天主教神父, 于16世纪中多人来美。
1555年,新大陆,包括西印度群岛、墨西哥、中美洲、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智利、巴西全为天主教所占有。
1579年-1656年,安德鲁·怀特,是一位参与了建立马里兰殖民地的英国耶稣会士。 1632年他和两位耶稣会宣道士偕同巴尔的摩勋爵登录美国东北部,切萨皮克湾, 向当地印第安人传教。被认为是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马丁路德 - 第一位更正教改革家,路德生于德國艾斯莱本, 1505年,在斯道特亨,路上遇风雨,雷电中求呼 “圣亚拿!救我!我愿成为修道士!” 获救后二周入即入爱尔福特的奥古斯丁修道院。 1510年,曾往罗马朝圣,诧异所闻所见之教廷腐败生活, 乃日后教会改革更新之苗种。 路德认定约翰·特泽尔之教导不合圣经,也因此着文95条文。 1520年, 路德被限令在60天内反悔,不然他将被革除教籍。
教皇利欧十世为完成圣彼得殿堂不得不以出售赎罪券为筹款方式, 特别派遣约翰·特泽尔红衣大主教往德国大肆筹款。
1497年-1560年,菲利普·梅兰希通,是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 人类学家、神学家、教科书作家和新拉丁语诗人,被誉为“德国的老师”, 他是德国和欧洲宗教改革中除马丁·路德外的另一个代表人物。 1518年, 墨蘭頓是馬丁路德最親密的朋友,也是宗教改革運動中最得力的同工。 墨蘭頓以「安靜的改教家」聞名。
1521年路德在沃尔姆斯敕令對馬丁·路德進行通緝後保護了路德。 在回威登堡的路程中,被他的友人腓特烈三世 (萨克森) ‘绑架“, 为保其安全将他藏于瓦爾特堡垒中,取名「喬治騎士」贵族子弟。
1535年,译完全本圣经,把拉丁文翻译成德文。
1519年,神圣罗马皇帝去世後,腓特烈三世拒絕了其他選侯, 讓他登上皇位的建議,因為他認識到需要有一位強有力的皇帝。 他轉而支持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 - 最后一个受教宗加冕的皇帝)
1525年腓特烈去世後,其弟約翰繼承了選侯職位,並繼續支持宗教改革活動。
1552年,情况剧变,路德只得回威登堡,即刻开始灵性改革。
1535年,路德正式宣布与激进改革派分开。
1525年,以拉姆斯与路德决裂。
1529年,马尔堡共识与慈运理决裂(对圣餐理解之不同), 虽多次争论,路德仍为改革运动的中心人物。
慈運理,1484年生于瑞士维尔德豪斯小镇,瑞士改革都为慈运理派系, 他们多数是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者。1506年被封立为格拉魯斯小村之神父。 1516年,慈運理成立艾因西德伦市神父,他深误朝圣不能带来救恩, 因无新约圣经支柱,他亦开始反对赎罪券之盛行。 1518年,慈運理成了苏黎世神父。1525年,苏黎世改革完全完成。
1531年10月,5个天主教辖区,奇兵攻击苏黎世,更正教徒无防备, 慈运理首先带兵反抗,结果最后在卡普尔,瑞士, 天主教军打败苏黎世军,慈运理阵亡。
再洗禮派(或稱重浸派、重洗派),是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發生時, 從瑞士蘇黎世的宗教改革家慈運理所領導的運動中分離而出的教派。 又被稱為「極端改革運動」,會有此稱號,起因是由於這一派的人主張凡物公用、 強調和平主義、堅持不抵抗的原則。
重浸派起源於瑞士,其中一位比較有名的人,是在瑞士的蘇黎世教會 中的格列伯 (1498–1526),他是慈運理的支持、擁護者, 剛開始的前幾年間,他遵照慈運理的教導,在信徒各人的家中查考聖經。
1525年的1月間,當他們在聚會時,乔治布老若克, 他請求格列伯為他再重新施浸,而格列伯也同意並確實執行。 也就是因為他們這樣「重新」施行浸禮的緣故,所以他們被外界稱為「重浸派」。
1720年,重洗派從遠洋來到美國追求宗教自由。 16世纪欧洲的再洗礼派教徒往往被认为是现代无政府主义的宗教先驱。
1524年1月17日,苏黎世市议会,听取各方论证后,议决慈运理为正确, 并就此命令所有父母于一周内将未受洗婴儿带来受洗,不然则逐出苏黎世市。
1526年3月7日开始,市议会处死任何重洗者,他们被浸死河中。 1527年1月5日费利克斯曼茨首先受害,浸死于利馬特河之中。
1529年,施派尔议会宣称重洗派为异端,信徒得处死,重洗派乃因此双方受逼, 于宗教改革期间共有四五千人死于刀下、火中和水下。当时他们随从有12000人。 乔治.布劳罗克于奥地利的蒂罗尔州被捕处死。
赫特派,是基督教再洗礼派的一个分支,如同阿米什人和门诺会一样, 其来源可追溯到16世纪激进宗教改革时期。赫特派实行财产共有: 所有的财产属于教会,个人和家庭的日常供给来自共同资产。
1536年,圣兰伯特教堂,挂在教堂外部的3个笼子是用作再洗礼派教徒尸体用的。
1534年,约翰莱顿在孟城得势,攻下政权,宣布为全城主治者, 宣称行旧约多妻制,自称为大卫王。1535年1月24日, 罗马天主教军队攻入此城,将他掳掠并处死。
1536年,荷兰门诺西门神父归信重洗派信仰,他巡回各处, 于北欧各处传道,坚固重洗派信徒,他乃持和平主义心态。 因着他,这派的人此后被定为和平主义者。
1489年–1565年,威廉.法拉尔,日内瓦改革领袖,听闻加尔文到来, 特去旅社拜访,加尔文竟说亦往斯德拉斯堡,法拉尔谴责他说: “你是随己意,你若不留下帮助我们,上帝必要惩罚你!”
1538年加尔文移居斯德拉斯堡。1538年-1541年,加尔文 应马丁布塞珥邀请带领法国斯特拉斯堡教堂,该教堂收容十分多的法国难民。
马丁布瑟,1491年–1551年,生于法国亚尔沙的斯莱德, 15岁入道明会修道院学习亚奎拿神学教义,又深受文艺复兴末的斯依拉斯莫斯 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深受路德真理雄辩论证的启发, 自此全身投入改革洪流。1522年遭教庭除籍,遂在威登堡推进改教运动。 1543年,布瑟避驻斯特拉斯堡,甚得教会欢迎。
卡皮托,1478年生于法国亚尔沙的海格纳。 1515 年为巴塞尔大教堂牧师。 在这里,他识认了慈運理和路德。 从1524年是斯特拉斯堡的改革信仰的领导人之一。 1541年11月他去世。
1511-1553年10月27日,米格爾·塞爾韋特,阿拉貢王國神學家、醫生和人文學家。 他参与了新教改革,后期又发展了反对三位一体论。 1553年,米格爾·塞爾韋特因拒绝三位一体论而被处决。此后人记得加尔文为焚烧塞爾韋特者。
1509年,加冕了时年18岁的亨利八世,英王亨利八世为要子嗣再婚而与天主教决裂。 亨利八世共有6位妻子。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死于怀特霍尔宫。
约翰科莱,1467年-1519年,是一位英国牧师和教育的先驱。 科莱是一位英国学者,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者,神学家, 和伦敦 圣保罗大教堂的主持牧师。是一个重要的早期基督教人文主义领导人。 是基督教人文主义的重要人物。
托马斯·莫尔爵士,1478年-1535年,是英格蘭政治家、 作家與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主義的理想 社會應該建築在人類的理性和正義的基礎上。1516年用拉丁文写成《乌托邦》。
1534年,“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最高元首, 影响到与罗马天主教会最终的分裂。 迈尔斯代尔,1488 - 1569年, 是16世纪第一位完整的印刷翻译成英文的圣经,所谓的斯代尔圣经。
1534年集权法案宣布英国教会最高权威为英国皇帝,继后。
1536年令所有修道院关门,产业全归英国皇室。1539年全关闭。
1539年,广大条文于议院通过,宣称亨利之教义思想乃有大公性, 而其与罗马教廷的决裂乃教会性。
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逝世,年享42岁。 甚为失望和沮丧。死後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
1558年,玛丽死后,由其妹伊莉莎白一世继位(1558-1603年)。 1559年,断定她为英国政治宗教之至高元首,处理教会和政府事物, 但她将元首改为治理,并即恢复托馬斯·克蘭麥Cramer公祷文之应用。
1563年,通过39条文案,内容全为更正教信仰,但口气不伤天主教徒。 1571年,39条文有稍为修词,但此后不再修改至今。
伊莎贝拉一世(1451年-1504年),卡斯蒂利亚 (Castile)的女王, 终得助于方济会修士弗朗西斯.希门尼斯.德.西兹内罗斯 (Francisco Jiménez de Cisneros)奉为大主教。 亦大兴办学鼓励进修, 出版书籍,与希门尼斯 (Jiménez)设立阿里卡拉大学( University of Alcalá)。
1516年伊莎贝拉 (Isabella)和斐迪南(Ferdinard)死后, 希门尼斯 (Jiménez)总揽大权, 这时他更用强硬手段要回教徒(Moors)就范追起大逼迫。 他成了天主教教会更新运动的典型的范例。
教皇保罗三世,1468年-1549年,在位期間:1534年-1549年, 他將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逐出教會,推動反宗教改革運動, 承認耶穌會,召開特伦特宗教會議。
1537年,西班牙和德国雇佣兵破坏罗马, 教皇保罗三世亦被下在监牢里六个月, 甚有感悟,认定应开始教会之改革。
1545年召开天特Trent宗教会议, 乃天主教改革运动的顶峰议会,为针对更正教而开的。
保罗三世死后,由Pope Paul IV(1555-1559年)继位, 极保守命令张所有主教召回教区事奉, 将以拉姆斯(Erasmus)之著作归入“禁书目录中”。
保罗四世死后,由庇护四世(Pius IV)继位(1559-1565年) 废除裙带关系,将Carafa 近亲四人处死,因他们皆依Carafa 滥用职权。
1563年出版新教义问答,在罗马设立神学院为其它学院之模范, 设立红衣大主教团为选立教皇团体,以抗拒议会权制。
庇护五世Pius V(1566-1572年)继位,这人更为严厉, 但无政治野心,带来财务更新制度,限制红衣大主教团为70名, 分15部门,分别处理各事,为教会更新的高潮。
伊格那丟Ignatius Layola ,(1491- 1556年)西班牙人, 是羅馬天主教耶稣会的创始人。1521年当兵受伤, 后复原中阅读耶稣及圣徒生平,见圣母异象。 1523年,往耶路撒冷朝圣,愿在土耳其人中传教,但被遣回意大利。
沙勿略 Francis Xavier (1506-1552)。在1537年祝圣为祭司, 原想到耶路撒冷事奉,被遂后往罗马 (因1535-38 意大利与圣罗马的交战)。 将福音传到印度,印尼,日本及东南亚一带。
1540年9月,教皇保罗三世册立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 专照颅人的灵魂,教导天主教教义。
1541年伊格那丟被选立为耶稣会总司令,此会教导严谨。 刚进会两年,要在医院服务,求乞,通过后才用 10至12年学习神学、哲学和人文通识,学习如何教导别人。
1562年-1563年,比乌四世(Pius IV)为教皇, 耶稣会实力日增,此议会宣告守童身。
路德死后(1546年),德国更正教和大公教会剧烈争执, 处于战争状态。战争终于1555年9月35日了结,共同签署 奥斯堡和约(1555 Peace of Augsburg),视基督教 和天主教在德国有同等地位,此和约亦规定各区郡主可自己制定该区宗教。
17世纪初叶,奥斯堡和约开始出了问题,天主教教区归信 更正教者不愿放弃他们德区域迁移至更正教区,并慢慢的得势, 天主教徒及其郡主即以战争响应,争取地区,这么一来双方备战加深。
1555 年,《奧格斯堡和約》的簽訂為國內帶來短暫的和平, 卻提昇了新教的勢力,相對削弱了皇帝的權力。和約所提出的 “教隨國立”原則(即由諸侯來決定臣民的宗教信仰), 不接受者可出賣產業後離境,這雖並沒有真正保障宗教自由, 卻確認諸侯有宗教自由。此约影響了神聖羅馬帝國及後的政治和宗教發展, 也成了引發三十年戰爭各種爭端的根源。
1617年,反改教运动的天主教拥护者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Habsburg Spain)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即位, 他在波希米亚强制人民归回天主教。当时波希米亚权贵, 多为更正教徒,即于1618年于布拉格 (Prague)召开议会废除王位, 并将波希米政权呈交德国腓特烈五世 (Frederick V) 。 他忠心效忠加尔文主义。
1618年5月22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 衝進布拉格城堡(当时的王宮),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 兩名帝國大臣及一位書記官共3人從窗口扔出,此即為 「第二次扔出窗外事件」。这事件成为波希米亚起义和整个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1415年,神聖羅馬帝國藩國波希米亞的宗教改革家揚·胡斯 (Jan Hus) 在康斯坦茨宗教會議 (Council of Constance)中被羅馬教廷 判決為異端並以火刑處死後,引起支持胡斯的地方貴族 及民眾對教廷激烈抗議,最後教廷對波希米亞發佈 「禁行聖事」的處罰禁令。
1419年,在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四世 (Wenceslas IV of Bohemia)斡旋下,終於讓禁令解除, 然而原本以胡斯信徒為主的布拉格市議會卻遭到解散, 還有人被逮捕,代之而起的是以天主教為主的新市議會。
1419年7月30日,部份激進的胡斯信徒走上街頭示威遊行, 益發激起反胡斯派的不滿,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廳的窗口向胡斯信徒 丟擲石塊,立刻引爆了一觸即發的情勢。狂怒的激進份子 衝進新市政廳,在群眾的鼓譟煽動下,活活地將市長及市議員 共7人自新市政廳的窗戶扔向樓下一大群手持長矛的抗議者, 此即為「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
波希米亞 (Bohemia)於1526年併入神聖羅馬帝國,自那時起, 波希米亞國王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任。
161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亞斯 (Matthias)派遣耶穌會 教士進入波希米亞,意圖在波希米亞復興天主教。
1618年,斐迪南二世是一名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對波希米亞 的新教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並禁止新教徒的宗教活動,拆毀他們的教堂。
1619年新教徒成立臨時政府,由30位成員組成,推舉腓特烈五世為王, 宣布波希米亞獨立,引發白山之戰,雖以慘敗告終, 但戰後的嚴酷處置卻釀成影響歐洲深遠的三十年戰爭。
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1585年-1642年), 生於一個次等貴族家庭。三十年战争时,他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 为法国获得了相当大利益。他被誉为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
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亞聯軍在白山战役與蒂利 伯爵所統率的天主教同盟軍決戰。軍獲勝為結束。
捷克階段的戰事雖然告終,但法國並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時期的 哈布斯堡帝國復活;而荷蘭則於1621年與西班牙開戰,至此仍未結束。
1625年,法國首相黎塞留提議英國、荷蘭與丹麥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 丹麥負責出兵,而英國與荷蘭則在幕後支持,由此戰爭的第二階段 ——丹麥階段正式展開。
丹麥被迫於1629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签署赔偿谕令 (Edict of Restitution),命令一切更正教所获得之地归回天主教, 并只承认路德宗派系可续存。
瑞典在法國的資金援助下,於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亞 (Pomerania)登陸,從而開始了戰爭的第三階段——瑞典階段。
瑞典軍隊由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率領,在1631年9月17日, 於布賴滕費爾德會戰 (Battle of Breitenfeld) 打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 佔領了波美拉尼亞。
1635年5月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簽訂《布拉格和約》(Peace of Prague)。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由南北兩路夾攻, 並且一度進逼至法國首都巴黎,但最後為法軍所敗。
1639年法國與荷蘭海軍打敗舉世聞名的西班牙海軍。
1643年,法國在罗克鲁瓦战役(Battle of Rocroi)擊潰西班牙陸軍。
1648年,威斯法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为神圣罗马帝国下了句号, 亦为现代欧洲现态打了响炮,开始了一个新的制度:荷兰和瑞士 自此永被定为独立自主地区,德国执力陆续增扩。
圣巴多罗实日大屠杀 是法国宗教战争中天主教暴徒对新教徒 雨格诺派的一系列恐怖暴行,开始于1572年8月24日圣巴多罗实日, 从巴黎扩散到其他一些城市,并持续了几个月。该事件成为 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折点。死难者估计有10万。
公元1558年,伊莉沙白继玛利后,登位为英国女王, 这批新教信徒便怀着满腔热情、带着加尔文观念回到英国。
AD1563年的决议案 (Resolution of 1563)根本不能满足他们, 因为他们所期望的是看到英国教会被彻底洁净;因此, 这批人就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s)。
詹姆士一世 James I(1603 - 1625年在位),形容為一位昏庸、 自大、迫害清教徒與英國憲政體制與愚蠢的君主 。
查理一世 Charles I(1625 - 1649年在位),詹姆士一世的次子, 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断头台处死的国王。
1620年9月,清教徒搭乘“五月花號”前往北美。當時船上有大約100個 成人及兒童,他們在風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兩個月才抵達 科德角(Cape Cod),這裏距離弗吉尼亞州(Virginia)的北部還有 幾百公里。在這裏他們訂立了“五月花號公約”,公約載明 他們願意在新大陸建立社區,服從其中的法律。
1621年春來,他們才始建造房屋,並向美洲原住民印地安人學習怎樣種植農作物。 1621年秋天,這群清教徒作物豐收,於是特别選了一天來感謝恩主 與幫助他門的恩人,這就是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感恩節的由來。
1625年至1690年時,有些英國的清教徒也像分離派的信徒一樣, 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會找到自己的“應許之地”。
1691年,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灣清教徒社區跟普利茅斯 (Plymouth)的社區合併之後,清教徒人數衆多,也不再是甚麽分離派了。
17世紀中期,英國國會中的一知名清教徒黨派,称为“圓顱黨”(The Roundhead), 是身為清教徒的這些議會成員,皆將頭髮理短,在樣貌上與 當時權貴極為不同。因為沒有長捲髮或者假髮,頭顱相較之下 顯得十分的圓,因此以此名命名。
在1671年时由英皇钦定本(King James Vision)所取代日内瓦版本, 但清教徒仍用日内瓦版本,亦为移民美国所常用的版本。
約翰·班揚, John Bunyan (1628年-1688年),英國基督教作家、 佈道家,著作”天路歷程”可說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寓言文學出版物。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國的哲學家。 在知識論上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不反对信心的重要性, 但宣称神的存在乃理性最合理的发现,以圣经和基督教显示一切可以 以理性的思考无需教条,并强调连德行为乃人对耶稣教训的理性响应, 说明了启示乃基督教的理性特征。洛克的神乃自然机械而无位格的神。
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 1643年-1727年, 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 万有引力, 三大运动定律, 太阳中心说, 微积分学, 反射式望远镜, 音速。
巴斯葛Blaise Pascal 1623年-1662年,法国数学家、 物理学家、宗教哲学家。1654年末一次神秘主义经历后, 他离开数学和物理学,专注于沉思和哲学与神学写作。
欧洲最出名的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時代思想家、 哲学家、作家,被尊为“法兰西思想之父” ,他推广了牛顿的科学规律, 为个人自由而奋斗,但亦以理性为神,他也因勇于批评教会而闻名各地, 致力批评天主教对休克诺的逼迫,歧视教会领袖的无知无能, 但他仍认为宗教有固定价值。
德尼·狄德罗 (Denis Diderot),1713-1784年,是法国启蒙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和翻译家,他编辑了17卷百科全书, 高举科学所发现,推广容忍主义,弃绝迷信,称赞自然神论。
雅各博梅,1575年4月24日生于德国路德会卑微家庭。 14岁为鞋匠学徒,那时开始有异象经验,师父将他逐出, 当时他虽无感召传道,但坚决肯定神要他将所见的异象写下来, 牧师看到了他的手抄本,指告他亵渎,警告他会被逐, 雅各守住诺言,不写不述异象五年。在1618年,他又有新的异象。 此后,又再书写传述,他也因此被提诉为异端,被逐出家门, 自此离开老家格尔利茨 (Geortitz) ,直到逝世。 他确定神性七种基本运作。
怀特海,1861-1947年,20世纪神学家,神学思想以 创造为神性的过程,是过程神学(Process Theology)的先驱。
卡尔·荣格,1875-1961年,近代心理学家,在其 “更新性心灵能力”(Transformative Dynamic of Psyches) 亦引用雅各博梅的理念。
史怀特(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年, 特尊重雅各博梅的只有精神,为更正教神秘主义的特征。 认为宇宙是唯一的神圣生命,是神在万物中的显示。
乔治·福克斯, 1624年,生在英国的芬尼德雷顿小镇 (Fenny Drayton), 身世卑微,亦为鞋匠。友协会的创始人,在酒馆讲道。 这些人自称为光明之子(Children of Light)但乔治·福克斯(Fox) 则在友人会(The Society of Friends)。这些人宗教感极深, 常感悟在神面前得恐惧战兢,也就因此自称贵格(Quakers) -指在神面前得战抖,他们也因此被称为贵格。死于1691年1月11日。
威廉·佩恩经常出外游行传道,英伦各岛都有其脚迹, 最后终得政府承认,他于1671年远行到美国。1672年到 牙买加(Jamaica),又回玛丽兰(Maryland),在本地 印第安人中传道,环游新英格兰(New England)各郡。
伊曼紐·斯威登堡,瑞典科學家、神秘主義者、哲學家和神學家。 1709年在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y)畢業後, 往荷蘭、法國、德國旅遊,後來在英國倫敦學習力學、 哲學,閱讀詩歌,還聽過牛頓的課。晚年时,见异象而 追求灵界的事能见永恒真理。著作甚多,共有50多本, 被译为30多中文字,包罗万象。
斯宾诺(Philip Jacob Spener)敬虔主義的主要中心人物, 斯宾诺长大于宗教教化家庭,深受雅各博梅属灵思想影响, 到法兰克福丶德国 (Frankfurt), 就职路德宗牧职时, 目到灵性低落信徒生活而惊。1669年斯宾诺开始以 登山宝训为题,传讲信息,大有能力,开始有复兴现象。
法兰克,1663-1727年,原本他是萊普西大學(Leipzig) 的年輕教師,與三五好友組成「愛經團」。加入敬虔运动 成了重要领袖。斯宾诺 (Spener)死后,法兰克 (Francke) 取代了他。法兰克 (Francke) 亦大肆兴发社会工作和属灵更新工作, 亦从事教育改革,1705年,他成立了差会,差了两名宣教士出去。
新生鐸夫 (1700年 – 1760年) 出生在德國西部的德勒斯登, 德国伯爵,自小喪父,因此由祖母扶養長大,而他的祖母也崇尚 敬虔派,他的父親與斯宾诺 (Spener)是好友。新生铎夫是 宗教和社会改革家, 还是摩拉维亚弟兄会主教,德国。 主导了后期的敬虔派运动。
1731年,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六世(Christian VI)登基, 新生鐸夫 (Zinzerdorf)会见一位西印度群岛(West Indies) 来的人(Ulrich Anthony),新生鐸夫大为感动,回本地德国 (Herrnhut)及派两青年人伦纳德多伯(Leonard Dober)和 大卫尼赤(David Nitschmann)往圣多马与住在奴隶中传福音。
1722年以來由於三十年戰爭有許多摩爾維亞人逃亡, 新生鐸夫准許這些難民到自己位於贝尔特尔斯多夫莊园 Berthelsdorf上避難。摩爾維亞運動的起始。 1732年由多白爾(Leonard Dober)及尼赤曼(David Nitschman) 開始了國外的宣道工作,開始往亞洲、格陵蘭、及美洲等地宣教, 許多宣教士願意去到偏遠地方宣揚主道。
威廉克理﹝1761至1834年﹞,是一位英國宣教士和浸信會牧師, 被譽為「近代宣教士之父」。他是英國浸信會差會的創辦人之一。 在印度 塞蘭坡(Serampore)宣教期間,他將聖經翻譯成包括 孟加拉文(Bengali)、北印度文(Hindi)和梵文(Sanskrit)在內的多種語言。
约翰卫斯理 John Wesley,福音运动最主要得力的领袖。 于安立甘派的严紧教规和非附和派的敬虔生活要求中长大。 1738年于阿德凯(Alders gate)得悔改重生经历,心灵感到 奇妙絷热,事工全然更新。卫斯理的成圣教义成了卫斯理运动 的根基,重生后他即刻在安立甘教会(Church of England) 中宣扬成圣信息,惨遭禁止,被控过分兴奋。1739年受怀特非 (George Whitefield)影响,开始于布里斯托 Bristol 广场露天布道,好多矿工信了主,这就是卫斯理运动的开始。
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1707 - 1788年)是 18世纪英国循道运动的领袖之一,约翰·卫斯理的弟弟。 查理·卫斯理主要以创作大量圣诗著称。
卫斯理的循道会社自 布里斯托尔Bristol开始以来, 发展迅速,卫氏置地建屋为聚会所,为校舍,有时亦成阅览室。 1744年召集第一届循道会会议。1748年循道会社其实已成了教会中的教会。
在英国及欧洲人来美最初100年内,清教徒思想可说事渗透 社会文化思维(1620-1750年),但自1750年以后, 清教徒思想开始与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哲学妥协了。
乔治·华盛顿(1732年-1799年),美國獨立戰爭時大陸軍 (Continental Army)的總司令。1787年他主持了制憲會議, 制定了現在的美國憲法。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总统 (其同時也成為全世界第一位以“總統”為稱號的國家元首。)。
最初一批来美的英国殖民并非清教徒(Puritan),而是 隔离派(Separatists),1607年,隔离派中的一群人由Scrooby镇 在其约翰·罗宾逊牧师 (John Robinson)和其它两人威廉·布鲁斯特 (William Brewster)和威廉· 布拉德福德 (William Bradford)带领下, 最终来美国。
这些隔离派在英国被视为非法,聚会常被监视,有卧底, 无公民权,常被诬告下监,受逼迫。1620年,他们找到了 英国Virginia公司,支助移民,因这公司正大肆招募人到新大陆开发, 公司给了这些人两艘船,五月花(Mayflower)和 ’斯皮德韦尔’ 船(Speedwell)。102人由约翰·罗宾逊牧师(Robinson) 指派威廉·布鲁斯特 (William Brewster) 带领乘船出发来美。 约翰·罗宾逊牧师(Robinson)尚驻原地坐镇,盼望日后就来。
前往北美洲新英格兰殖民地的102名英国清教徒在上岸之前, 其中的41名成年男子于1620年在五月花号船上签订的政治声明, 同意创建并服从一个政府。
在1629年温斯罗普率领一批清教徒前往新大陆并成立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在1630年被选为殖民地总督,12次被选为总督。
1638年罗杰威廉 William创的第一浸信会,强调良心的自由 和自由的敬拜;政教的绝对隔离;于麻省南部另设立殖民地, 定名为神的眷护 (Providence),此市后为罗特州的首府Rhode Island。
安妮哈钦森 (Anne Hutchinson 1591–1643)为一位非议者, 反对清教徒的律法主义,特别基督徒需要圣灵的直接引导, 不是圣经的训令,她在朴茨茅斯 Portsmouth定居, 此地后为新罕布什尔州 New Hampshire的部分。
罗杰威廉 (Roger William)和安妮哈钦森 (Ann Hutchinson)的离开, 加上1692年的雪伦事件 (清教徒为以宗教裁判形式处置了23人,为清教徒带来恶名)
第一次大觉醒:18世纪美洲的一次宗教运动。以公理会 为主的许多牧师认为殖民地人民失去了其清教徒祖先的信仰, 在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40年代,这些牧师发起了一系列 试图恢复宗教热情和投入的活动。牧师们特别向全年龄段 的女子和年轻男子布道。 这一系列活动被称为"大觉醒"或” “第一次大觉醒”。 以加尔文主义思想为中坚思维,以神的工作为复兴运动主干。
第二次大觉醒:1795-1835年,美国教会史中最大的复兴运动, 其影响亦以特别重大长远,亦改变了美国更正教神学思想, 而间接地改变了美国人的思维时至今日。以理性和自然主义 为原则,以此为人类的基本权利和作为,本乎亚米念派神学思维, 人应与神合作。
第三个复兴运动:1858年,纽约市兴起了所谓的祷告复兴运动, 亦成了日后复兴运动的模式,这原非有计划的作为, 乃由一班敬虔的基督徒聚集祷告突然而来的复兴作为。 纽约归正教会信徒丢失了众多,特邀请宣教士杰里米兰菲尔 发起探访工作无效,乃邀请人参加祷告会,开始只有6人参加 (1857年9月23日),两天后社会财政崩溃,银行破产造成恐慌, 祷告会参加者拥挤不堪,六个月之内纽约竟有10000人 每天参加祷告会。以后其它城市亦赶着参加祷告复兴运动。 美国教会历史上称为第三次大复兴。
第四个复兴运动:五旬节复兴运动的开始乃在威尔斯 (Wales)丶 英国,由伊凡·罗伯斯带领,但竟然发展到世界各地, 特别美国教会及社会受其影响最深。在复兴的开始许多 圣经学院开设为的是供应复兴后教牧之需(其中为L.A.的 比澳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神学上来说,五旬节复兴运动 源于卫斯理的圣洁派运动,苏格兰爱德华·欧文牧师的 “大公使徒运动”和美国凯瑟克的“更高层生命运动。这些五旬节运动 的前身都是非常注重圣洁生活的追求和生命的完整渴慕, 但都属于亚米念派系的神学思想。美国五旬节复兴运动乃 最初始于1906年4月洛杉矶的阿苏萨街Azusa Street 由黑人 威廉詹姆斯·西摩William James Seymour带领。
第五个复兴运动:现代教会复兴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民众一般对宗教兴趣重振加深,直到1958年左右, 繁华的物质主义取代后才稍微消沉,但在1940年到 1958年期间,教会信徒由64.500.000增至110.000.000左右。 在这段期间,最大的贡献来自葛培理。
自由派思想始于18世纪的德国,尤于康德, Immanuel Kant为源。
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1804年),出生于敬虔派家庭, 但在深受約翰·洛克(John Locke)教育哲学影响的学校念书, 甚关切笛卡儿 (René Descartes) 所倡的理性哲学。这种思维 以经验为自然知识的必经之路,为可见的或有形现象界 (Phenomenal )的要诀,而形而上(Noumenal)非现象界乃得以信心去理解。
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 (1768-1834年),施萊爾馬赫 認為每一個人都能因為敬虔而將自我的情感表達出來。 他成功的將宗教敬虔情感與浪漫主義作一結合。
浪漫主义是開始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文學、和文化運動, 大約就發生在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它注重以強烈的 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驚恐等情緒, 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表現出的敬畏。
黑格尔 Georg Hegel(1770-1831年),认定神为绝对意识, 在历史的推进中为绝对的宇宙精神,以逻辑的一种相互辨正 (Logical Dialectic),正反相互相搓,相合成为辨正综合 (正、反、合)的原理。黑格尔把辩证法看作是: 一个概念由于它自己固有的矛盾双方冲突的结果。 (唯心辩证法)
立敕爾 Albrecht Ritschl (1822-1889年),德國人, 是十九世紀後半最具影響力的神學家。 以宗教经验为绝对的 主观经验,以信心为心理经验,认定只有对个人有价值合经验 的才可以被接受,而历史事迹中才是信仰根据,否定超然启示。
基要派在20世纪的80年中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教会和神学界, 亦因而影响了基督教在信仰和文化、社会、生活的表现, 此派曾被诬告为反理性,不切实际,分裂性,思想简单, 憨直的幼稚宗教狂热主义着。
Perioden
590AD—1517AD 教皇时期
1095AD-1250AD,十字軍東征前後共七次,除只一次短期收回耶路撒冷外(1099AD), 其他皆全軍覆沒,被擄、被賣為奴隸。
1409AD~1449AD,大公會議運動
1300-1600,天主教宣教事工,宗教改革时,天主教丢失了众多信徒, 好多人离开天主教归信基督(归正教),但天主教因其差传事工的发展增多了极多信徒。
1545-1563年,三次的特伦多大公会议,为当时的四大论题提供了确实的答案。
1485AD-1603AD,在权者乃都铎王朝,促进民族国家主义的关注, 使中层阶级有支柱,抗拒罗马政权之介入,亦拒绝臣服于封建郡主。 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士古代德赫巴思公國統治者 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代。
天特会议(1545-1563年),天特会议由教皇保罗三世所召开, 共有25次议会,长达18年,前后共有700主教参加。 天特会议确定了天主大公教会是教会的元首,只有教皇 同意的议案才能通过,各项议决都特别保守,绝止更正教 人文主义和新潮思想侵入天主教会中,它也真正更新了教牧生活, 确定绝对的中央集权教会体系。
17-18世纪,由宗教改革到理性主义时期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 演變而成的全歐參與的一次大規模國際戰爭。 這場戰爭 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 战争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國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 最後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Peace of Westphalia) 而告結束。
捷克階段(1618年-1624年)
丹麥階段(1625年-1629年)
瑞典階段(1630年-1635年)
全歐混戰階段(1636年-1648年)
18世紀初至1789年法國大革命間的一個新思維不斷湧現的時代。 這通常是指啟蒙/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 或Enlightenment)。
1642年至1651年,英国的内战 (English Civil War) 是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 英國輝格黨稱之為清教徒革命(Puritan Revolution)。 30年战役造成了人性的厌烦和衰鸣,对集权政治和教会领袖的极端 反感和不满,渴慕包容、海涵、和解的心态和真理的海涵本质。
17-18世纪,理性主义有关教义的争辩,显明了两个系列的反应: 一是自然宗教的自然机械神论主义的纯理性主义思想; 二是敬虔派(Pietism)思维反应。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中期,敬虔主义运动。他们特别强调 心灵的真理感受追求,道德的纯洁,爱心行为和教牧神学; 藐视礼仪或教条的准确性,也就是从教义的关切转向属灵 和敬虔生活的关切。其主要的领袖有三人:斯宾诺 Philip Jacob Spener,法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 和新生鐸夫 Nikolaus Von Zinzendorf。重四要诀:经验性 (Experiential) 、圣经性、完美性道德生活和更新性。
基要派最剧烈争论期(1919-1926年),基要派竭尽心智要将 自由派逐出教会。自由派由纽约河滨教会福斯迪克 ( Harry Emerson Fosdick)为首;保守派则有梅琴 (J Gresham Machen) 为主,争论结果两败俱伤。自由派 也因此丢失勒很多信众,因过分相信人的尚善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中,人不在相信人性,故新派竟由新正统派取代了。
基要派对峙和自制期189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 对峙和自制期,在这期间自由派控制了一般主流教会, 而保守派则开始自我组合兴起,其中有圣洁派运动 (Holiness Movement)由卫理公会(Methodist Church) 和美以美会(Wesleyan church) 發起
基要派派系运动期(1926-1940年),在这期间基要派不再 成为一股气候,相反的乃成为内向性的运动,封步自守, 不与外界来往、交谈,亦有闭门自斗想象。1930年后, 基要派人士发觉其自封的错误,故确定基要信仰 (有些放弃时代论理念),并开始与自由派对谈。
基要派新福音派运动(1940-至今),发展出三个派系: 隔离基要派或称武装派系(Militants), 开启基要派 (Open Fundamentalist), 坚立基要派(Establishment Evangelism)。
福音拓荒先验时期(1705-1865年)在海岸边缘的差教事工。 福音差传工作乃始于德国的敬虔体系的敬虔派运动, 其中以菲利普·雅各·施本爾 (Philipp Jakob Spener : 1635-1705)为首与奥古斯特·赫尔曼·弗兰克 (August Hermann Francke)于Halle大学共创立敬虔派中心。
福音宣教的拓荒期(1865-1945年)由沿海深入内地。 由Danish-Halle Mission首次差派两位宣教士从到东印度群岛。 巴塞洛缪 Bartholomäus Ziegenbalg和亨利 Heinrich Plütschau 。第二次差传事工乃由新生铎夫 伯爵 (Count Zinzendorf)为主。时至1720年代,已有莫拉维亚 差派初的人员共逾226人,Moravia效劳逾十几个国家作福音宣扬工作。 其中以中国内地会的戴德生为首。
福音差传的隐藏禾场时期(1945-今日)将福音传到那些未及之地, 被忽略之地、人、场所和领域。其中以威廉·卡梅伦汤森 Cameron Townsend所创办的威克利夫圣经翻译社为主 (Wycliffe Bible Translators)。1945年以来,世界政局 剧变无常,西方势力的渐退明显,西方势力所控制的区域 竟然在30年内完全丢失。
About & Feedback
Vereinbarung
Privatheit
Bibliothek
FAQ
Support 24/7
Cabinet
Get premium
Donate
The service accepts bank transfer (ACH, Wire) or cards (Visa, MasterCard, etc). Processed by Stripe.
Secured with SS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