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Apr 2003 Jahr - 跨性別涵蓋同性戀。
第一篇歧視跨性別,跟原住民有關
同志、跨性別學生
Beschreibung:
「專家」說法 歧視跨性別
【達努巴克╱國中輔導主任(屏縣三地門】
楊嘉宏╱國中輔導教師(東縣成功)
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葉永誌這個名字?二000年四月二十日倒臥在學校廁所裡,一個因為「娘娘腔」而在校園中遭到歧視及性別暴力對待的國中生。他的不幸往生帶給親人、師長、朋友無限的懷念,並且也狠狠地打了長期忽略同志、跨性別學生權益的台灣教育界一個響亮的巴掌。不過,這樣的教訓似乎喚不醒太多人。三年後的今天,我們在媒體上依然看到歧視跨性別的「專家」說法。針對上述的說法,值得討論的有以下三點。
一、原住民部落隔代教養如此地普遍,是因為就業造成青壯年人口移往都市,都市的就業機會多;原住民大多從事基層勞力工作是因為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或即使有了較高的學經歷,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即可能遭到歧視而不被錄用);而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是因為整個教育制度缺乏多元文化的觀點…。這些結構性的因素不但不被探討,反而把任何一件壞事都推論為「隔代教養」造成的。而諸如「原住民學生樂觀、開朗、勤勞是因為隔代教養的關係」這樣正面的推論,就不會被提出來。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更何況跨性別本身並不是罪。
二、世界上不同民族對於性別的分野是不同的,如印度祖尼族(Zuni)的社會文化認定的性別不限於男女兩性,而將異裝的人稱為「依哈瑪那」(Ihamana)。當我們社會強制把性別只分為男、女兩種生理性別時,會忽略了不在這兩邊的人,並使這些人遭到貶抑。
三、一九九八年,同志諮詢熱線舉辦了一場名為「誰殺了同性戀?」的座談會。會中剖析台灣的專家們是如何扮演「偽善者」地一面高唱「同性戀不是病」,一面又如何矛盾地大談同性戀的「成因及治療方法」。這種陷同志於汙名化深淵的論述,才是真正殺死「同性戀」的真兇。美國精神醫學學會雖把同性戀從病理移除,但又新增了「幼年期性別認同錯亂」一項,企圖從性別認同下手,以徹底杜絕同性戀的現象發生。但我們對精神醫學的論述提出嚴正的質疑:「性別」是既定、天生的嗎?「性別認同」有固定模式嗎?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但大家可以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
【2003-04-20/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Zugefügt zum Band der Zeit:
Datum: